「錢荒再度來襲」、「疑似信用違約」、「央行被迫出手安撫市場」,近期諸如此類吸引眼球又牽動人心的言辭層出不窮。拋開造成資金面短期波動的季節性因素不論,這些稍顯誇大的說法凸顯的正是中國利率水準居高不下,造成對資本市場敏感神經的隱隱灼痛。
不過,將中國資金價格易上難下的困局,全地打在試圖嚴控「流動性總閘門」的中國央行身上,不僅是看錯了病,而且是下錯了藥。這或許會產生快意恩仇的短暫快感,卻斷難實現釜底抽薪的長期療效。當前中國利率水準之所以居高不下,有利率市場化加快背景下的中樞抬升,有美聯準漸進退出量寬的邊際衝擊,還有融資剛性部門剛需的加薪添火。如何應對利率的「三重衝擊波」,避免其給金融體系帶來過度震盪,給實體經濟帶來過多拖累,將是未來中國經濟金融運行的主要矛盾之一。
第一重衝擊波:利率市場化
您已閱讀12%(344字),剩餘88%(24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