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中國能否參與國際能源定價?

FT中文網撰稿人宋健坤:中國雖石油進口已全球第一,但還處於被動接受國際價格與國內「疊加式」攤銷成本的無奈選擇中,必須抓住參與世界第三大國際分工體系的機會。

接近年底,中國發改委日前再發通知,決定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160元和155元,再度引來中國公衆對高能源價格的怨聲。人們直言道:委內瑞拉的汽油價「比礦泉水便宜」,杜拜的汽油幾乎相當於「白送」,爲何中國的油價要高於實際收入水準?而作爲與中國一樣同屬石油對外依存度高的國家,近期日本汽油價格爲每升152.60日元,約合人民幣11.51元,而日本人均GDP爲4.2萬多美元,世界排名第14位,中國人均GDP僅爲日本的十分之一。

從全球來看,中國目前也已經榮升爲世界油價第85高的國家。美國的國民收入比中國高,人均收入遠遠高於中國,其平均油價也只有6.40元/升,中國消費者承擔的成本已經是美國的五、六倍。這不禁要引發人們深思:已經成爲能源消費大國的中國能源價格能否有合理地降低?

目前,石油定價基本由美國掌控;天然氣定價權爭奪已由北非與美、歐的區域性爭奪,進而擴展到俄羅斯參與的全球性爭奪。中國雖然經濟總量升至世界第二,石油進口已增至第一,但是還未進入到與「世界大佬」們爭奪能源定價的遊戲之中,被動接受國際價格與在國內「疊加式」攤銷成本,已經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種無奈的、常態性選擇。

您已閱讀14%(489字),剩餘86%(31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