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

法制
「顧雛軍案」再審落下帷幕

最高法院稱,科龍前董事長虛報註冊資本的行爲「危害不大」,不構成犯罪。最高法院維持顧雛軍挪用資金罪判決,但縮短了刑期。

法治
法無正念,必成惡法

許章潤:法律須有靈魂,即支撐其規範體系的一套價值理念。秉持普世理念、不違人性、護持公義,方成善法,否則法律只會淪爲壓迫工具。

立法法
《立法法》修訂與仇和現象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支振鋒:若在15年前《立法法》出臺時提出的「法制不統一」問題早些解決,仇和式官員或許就會少些。但修訂之後,要做到「改革不違法」仍不容易。

釐清不動產登記條例的模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作爲政府最重要的資產形式,作爲中國居民最重要的財富形式,不動產登記條例引起了關注爭議,模糊用語與利益衝突均被聚焦於放大鏡下。

誰要給「司法獨立」判死刑?

香港大學錢鋼:中國大陸正陷入政治話語錯亂。21世紀的頭十年,「司法獨立」被廣泛傳播,頗爲正面,而今卻講「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不許講「司法獨立」。

酷刑
誰爲CIA刑訊開法律綠燈?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法學教授桑茲:律師是法治和憲制捍衛者,如果他們不敢獨立行事,不敢向掌權者說出真相,那麼我們不如放棄對法治的信念。

中國首個「憲法日」呈現法治理解分歧

中共正在努力確定中國司法改革的方向和尺度,並承認司法制度要遏制濫權行爲,但有學者指出,中共所希望的,仍是一黨制框架下的司法改革。

法治
中國法治承襲法家傳統

Trusted Sources中國總監芬比:中共四中全會公報強調「法治」建設,但其實中國盛行的是「法制」,中國領導人仍在堅持以法律約束民衆的法家傳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矛盾

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依法治國,但同時也強調黨對法律體制的壟斷,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是一個自我矛盾的說法。

法治
中國依法治國的阻力與目標

中國律師陳有西:依法治國是一個很龐雜的命題,理念始於改革開放之初,市場經濟要求法治,但中國多年未解決的是權治扭曲法治的問題。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上升爲執政黨意志是一種進步,但長遠努力是當權力和法律衝突時如何收斂權力,服從規則。

怎樣纔算是「法治國家」?

美國加圖研究所研究員夏業良:周永康落馬和18屆四中全會將討論「法治中國」帶來過度樂觀,但法治不同於法制,沒有思想自由和公民權利的法治口號依舊是烏托邦。

讓司法免受地方利益之困

獨立智庫學者曹思源:中國司法的不獨立,很大程度是因爲法院、檢察院在人財物上受制於地方黨政官員。三中全會的司法改革決定切中了這一積弊的要害。

我們何時不再用一條腿走路

讀者我是個鋼絲: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是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兩個支柱,缺一不可,而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的同時卻排斥了民主政治,就像是一個瘸子走路。

夏俊峯
城管折射出的病態體制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石述思:夏俊峯對抗的不是一羣城管,而是一個病態的體制。城管存在了12年,但至今沒有一部全國性法律承認它的法定地位。

「不守法」成本太低

讀者chenyehe, litangjia:在一個「互害社會」裏,當人們普遍不守法的時候,法律系統的效率將很難發揮。爲什麼普遍不守法?因爲不守法成本低,能獲得更大利益。

小企業強健不能靠山寨

讀者glyus:山寨公司在模仿成功產品時,獲得的收入讓其得以生存,又讓其滿足於生存,等著尋找下一個創意來模仿,自己卻很少去創造。

「和諧」旗號下的司法倒退

匿名讀者:打著「穩定」、「和諧」的旗號,政府帶頭不依法辦事,法院聽命於政府不依法審判,這種情況在近兩年越來越嚴重,和五六年前相比的確是倒退。

法學家治國就是法治國家嗎?——兼論十年司法改革的得與失

讀者seawave315:無論是法學家還是經濟學家只要在其各自領域內才能稱其爲法學家和經濟學家,一旦他們進入政府,他們就轉變爲政治家按照政治的運作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

陳志武
陳志武的「民享」觀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岑科:《陳志武說中國經濟》是在真正爲中國的民權代言。任何一個希望瞭解中國貧富差距根源、透視「中國奇蹟」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