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則橫議

中國改革應防行政架空

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改革檔案能否「偉大」,重在實施。在中國的現實中,原則越抽象,就越不可能實施。維護市場制度的決定性作用,就要避開行政部門的「解釋」、技術性手段、假裝、拖延等各種駕空手段。

儘管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改革的決定(簡稱「60條」)遠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但還是有些亮點。最亮的點莫過於「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與之相應,還有兩個市場制度的題中應有之義,一是「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一是「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

然而且慢高興。這個最亮的點,也是最抽象的原則;在中國的現實中,原則越抽象,也就越不可能實施;這就如同,當你闖了紅燈後,立刻會收到一個罰單;但當有人違反了憲法,我們卻找不到一項可實施的法律手段去懲罰和制止他。其實在上一屆政府之時,市場已經被作爲「配置資源的基礎性制度」,但仍然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包括對許多產業進入的限制,對金融、石油甚至房地產等領域的價格管制,以及「國進民退」的大潮。這種趨勢決不會因爲把「基礎性」換成「決定性」就會消退。

行政部門可能架空改革的幾種方式

您已閱讀7%(396字),剩餘93%(55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