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政

南韓
尹錫悅被罷免,南韓憲政體制度過危機

張烈夫:裁決凸顯了南韓憲法法院在維護憲政秩序中的核心作用,表明總統權力必須受到法律約束,警示當權者必須對選民和憲法負責。

南韓
南韓朝野護憲之爭變爲備選大戰

張烈夫:南韓朝野兩黨由彈劾與反彈劾的之爭,逐漸演變爲彈劾後舉行總統大選的備戰。尹錫悅已將南韓憲政推向瀕危,令憲政命懸一線。

日本
日本關東行札記——憲政之旅

翁一:日本目前施行的憲法是1946年憲法,中央大廳已樹立三尊銅像均爲明治憲法的重要參與者,第四個空著的銅像基座卻沒有留給戰後新憲法。

憲政
我的憲政思想——六十小結

張千帆:我的三個「特色組合」中,第一個是「言論自由的原教旨主義」,第二個是「選舉中心主義」,第三個是「議會優先主義」。

華人社會爲何對2020年美國大選存在諸多認知誤區?

餘智:出現這種認知誤區的原因包括感情好惡過於濃烈,知識結構搭配錯亂,價值觀不正,民主法治與進步理念欠缺等等。

美國大選:和平交權,憲法凱旋

盛洪:美國大選是對美國政治制度的極端考驗,我們作爲局外人,正好可以觀察美國大選的過程,看看她怎樣經受這樣的考驗。

美國國會暴力事件和鼓吹「川普未輸論」的危險

劉波:大選投票結束後,川普的支持者一直在宣揚所謂的「川普未輸論」,一步一步地最終演變成爲今天的慘劇。

從憲政看美國大選(下)

許成鋼:在面對大選出現的諸多問題時應關注憲政制度的核心。與其討論嚴重誤導的左和右,不如討論有益還是破壞憲政。

從憲政看美國大選(上)

許成鋼:如何認識美國2020年的「大選亂象」?如何認識持續運行了兩百多年的美國大選規則,即美國憲政制度?

美國契約的破裂與重建

張千帆:大選後美國憲政民主體制還能否受到信任?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自由派能否彌合內部分歧。

美國
什麼是美國的宗教立場?

張千帆:美國的超越之處不是在於特定的宗教,而是在於克服了政教不分的衝動,這讓美國踏入了政治文明的門檻。

FT社評:英首相再次自食其果

蘇格蘭法院裁定英國首相暫停議會不合法。法院的參與消除了人們的一些疑慮,英國不成文憲法中的制衡機制開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憲政
清華應善待自己的優秀學者

張千帆:一所大學失去了土地、資產,都知道是損失;失去了真正的學者,卻渾然不知所失,甚至慶幸自己去掉了一根「芒刺」——這還是大學嗎?

許章潤
哪有學者不表達?

郭於華:我的清華同事許章潤作爲一位法學教授,倡導憲政民主、強調依法治國,原是本分之責,何錯之有?令他「下課」,豈非與大學精神背道而馳?

憲法
憲法:效法天道

盛洪:什麼是憲法?憲法就是理性有限、私慾尚存的人類對天道的理解和描述;所謂「天道」,也可稱爲「自然法」。

溫哥華比北京好在哪裏?

張千帆:憲政民主得到落實,人民信仰自由得到保障、道德素養不斷提高,霧霾纔會消退,北京纔會像溫哥華一樣美。

憲政
把權力之虎關進位度之籠需要一把鎖

蔣豪:違憲審查機關乃虎籠之鎖,應由其裁決權力老虎是否在制度的籠子裏運行,人們的基本權利是否受到了侵害。

土耳其
法治角度看,爲何不應同情土耳其政變?

李昊:土政變是反民主、反法治暴力活動,一些同情政變的輿論反映了民主意識的匱乏,以及對宗教、世俗化問題的認識偏差。

從求富到安全:中國需要的目標大轉移

天則經濟研究所茅於軾:在國家建設獲得巨大進步之後,當前的中國應該更關心老百姓的安全,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而解決老百姓安全問題的核心是法治和憲政。

重思中國立國之基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許章潤:中國問題應以立國、立憲、立教、立人爲旨歸,其核心義項可以歸納爲「發展經濟—社會,建構民族國家,提煉優良政體,重締意義秩序」。

憲政
110年前的中國憲政改革

維也納大學東亞學院漢學系夏白鴿:今年是中國開始憲政改革110週年。就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起因、波折和結果而言,110年前的歷史軌跡竟能與今日直接銜接,且共同之處頗多,弔詭之處亦似。然而,中國的歷史還是不要再繼續相似下去爲好。

重申共和國這一偉大理念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許章潤:有感於文革會否捲土重來,疑慮復擔憂,遂重申共和國這一偉大理念,重申中國是十幾億國民分享的公共家園。

從專政到憲政:困難與挑戰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建勳:從專政走向憲政,需要改變錯誤的觀念和認識,需要改變高度的集權制度,需要走自下而上的變革路徑,需要一些人挺身而出。

「中國夢」:百年輪迴後的新困境

歷史學者章立凡:反思百年來不斷循環的民間期許與官家承諾,你會發現,中國人每過幾十年就會做一回「中國夢」。今天「中國夢」已升級到最新版本,但未來會如何?

憲政
憲政是強國之本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我們追求憲政,是要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強大。只有憲政才能讓我們每個人的潛力和才能自由發揮到極致。只有公民強大了,中國才能強大。

國安法
中國新國安法的泛國家安全觀風險

香港大學法學教授傅華伶:新國安法會爲相關權力執法部門擴權提供了法律根據。在沒有政治參與、司法獨立、新聞自由和公民社會的制度下,難免有國家安全成爲國家暴行託詞的風險。

憲政
中國的「大統戰」應迴歸人民主權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笑蜀:目前中共針對黨外人士的「大統戰」,仍伴隨著知識分子被抓,仍未走出維穩怪圈,與其如此,不如回到2010年提出的「權爲民所賦」。

以言定罪是法治大忌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浦志強案單薄的起訴書,是典型的以言定罪,不僅涉嫌違憲,且體現公檢對公民基本權利缺乏敬畏。糾正言論的錯誤,須通過更多的自由言論,而非強迫沉默。

憲政
中國憲政轉型的可能前景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上下互動的變革是多數人希望看到的中國發展方向,但這需要一定的政治與社會條件。中國當下仍是強政府弱社會,要允許體制內外有溫和改良派,並良性互動,才能走向威權轉型。

憲政
依憲治國的精神基礎

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中國的一般官員,因制度和傳統的力量太大,有太多理由「只知上級,不知憲法」。只有把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憲法以至天道基礎上,才能打破官場人身依附及對抗憲法的利益集團。

憲政
爲什麼反憲政沒有未來?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反憲政違背所有人的基本利益。反憲政者可能以爲自己是既得利益一部分,能分得體制內一杯羹,但沒有憲政,他們也可以是體制的犧牲品。

政治

中國首個「憲法日」呈現法治理解分歧

中共正在努力確定中國司法改革的方向和尺度,並承認司法制度要遏制濫權行爲,但有學者指出,中共所希望的,仍是一黨制框架下的司法改革。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依憲執政」

全會公報承諾「加快建設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並減少官員對司法程式的干涉。但執政者在改善治理、透明度和問責制的同時,仍希望保持絕對的政治權力。

從強勢反腐走向憲政

臺灣政治大學訪問學者笑蜀:周永康落馬,強勢反腐將中國帶到走向憲政還是更大獨裁的十字路口。中國應通過強勢反腐,系統清理惡政,最終抵達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