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憲政

110年前的中國憲政改革

維也納大學東亞學院漢學系夏白鴿:今年是中國開始憲政改革110週年。就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起因、波折和結果而言,110年前的歷史軌跡竟能與今日直接銜接,且共同之處頗多,弔詭之處亦似。然而,中國的歷史還是不要再繼續相似下去爲好。

1906年1月29日是農曆正月初五。春節剛過,中國派駐英、法、德、美的大使聯銜發表聲明,稱五年內中國必能改行立憲制度。這一年上半年,中國派出的兩路政治考察團馬不停蹄地穿梭於亞、美、歐大陸之間,重點就是考察憲政。同是1月29日這一天,政治考察團中的一路正在美國華盛頓參觀華盛頓故居。考察大臣戴鴻慈在日記中讚歎美國開國總統「自以身爲公僕」,認爲這是美國歷代總統均遵循的原則。也許是有感於當時中國的政治體制,他感慨道:「誠哉,不以天下奉一人也!」

1905年7月15日,光緒皇帝發佈諭旨,派考察團分赴東西洋各國,「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擇善而從。」 1906年兩路考察團歷時半年有餘,遍訪當時歐洲的十三個國家(涉及今天的十五個歐盟成員國)和美國、日本。1906年9月1日,光緒頒布預備立憲詔書,向世界宣佈中國將由君主制改爲君主立憲制。從此,至少在名義上,中國將憲政作爲國家管理體制的既定目標。德國漢學家弗蘭克(Frank Otto)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稱「中國考察團學習西方的國家管理制度」。(《科隆日報》1906.2.25)

今年是中國開始憲政改革110週年,值得紀念。不過筆者開篇講述這段歷史的目的還不在此。本文所要引出的話題是,將一百多年前和今天對比,歷史何其相似。筆者所指相似之處,並非指中國爲了政治體制改革派員考察東西方政治制度,以期擇善而從。就這一點而言,歷史恰恰相反。然而,就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起因、波折和結果而言,一百多年前的歷史軌跡卻能與今日直接銜接,且共同之處頗多,弔詭之處亦似,令人不能不發出歷史如此相似的感慨來。

您已閱讀9%(659字),剩餘91%(67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