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政

中國憲政轉型的可能前景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上下互動的變革是多數人希望看到的中國發展方向,但這需要一定的政治與社會條件。中國當下仍是強政府弱社會,要允許體制內外有溫和改良派,並良性互動,才能走向威權轉型。

從清末至今百年有餘,中國憲政改良功敗垂成,在某些關鍵的歷史點功虧一簣,以至和憲政失之交臂。要成功轉型,必須符合一定的社會與政治條件。

中國憲政失敗其實並不奇怪,因爲中國有利於憲政轉型的社會基礎原本相當薄弱,1949年後的極權體制更是消滅了轉型基礎。極權和一般意義的威權不一樣,但兩者還是有共性,前者範圍更大,可以包容後者。威權統治可以有不同版本。1949年後,前三十年實行的極權體制可被視爲威權3.0版,主要從思想、經濟和人身三個層次上對民衆進行管制。人身管制是「硬暴力」,國家直接動用警察和軍隊管制人民。這個層次的管制在所有形態的威權國家都存在,構成威權1.0版。只有1.0版的威權國家纔可能發生憲政轉型。

思想和經濟層面的管制則屬於「軟暴力」,也是極權有別於一般威權的特徵。思想管制通過洗腦控制人民的思維,使之根本不用實施硬暴力就衷心擁戴政權。這是威權統治的最高境界。經濟管制則是通過公有制造成對政權的經濟依附,如果思想或言論出現偏差就要承擔失業等經濟後果,譬如說出版了一本禁書就要關閉出版社,出版社的全體工作人員都得丟飯碗。威權統治版本越高,社會控制越全面,專制越深重。威權3.0版的極權國家熱衷於各種「專政」、「鬥爭」,根本不會去想什麼轉型。只有逐步擺脫思想管制和經濟依附,從威權3.0變成1.0,纔可能發生憲政轉型。

您已閱讀19%(561字),剩餘81%(24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