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

徐瑾書單:變革時代的工作之道

徐瑾:在變化的當下,職業規劃可能已經過時,一個好專業也給不了一生的安穩。我們需要思考,工作是什麼?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找到更好的自我。

管理
重新定義組織的「數位化轉型」

陳春花:從實踐視角,如何定義組織「數位化轉型」?這是企業從戰略到執行、從業務到流程、從文化到能力、從企業到夥伴、從線下到線上的重塑。

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五大錯誤觀念

滕泰:觀念解放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如果觀念錯誤,可能造成經濟發展停滯甚至倒退。哪些代表性觀念,正在誤導決策並嚴重影響中國經濟?

數位化
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戰略拐點

陳維宣:隨著數字經濟發展階段的轉變,無論處於何種行業中的企業,都正面臨著向數位化進行戰略轉向的關鍵「戰略拐點」。

職業
飛行員如何「轉業」爲交易員?

駕駛飛機所需的果斷決策能力用在金融市場上能否帶來高回報?倫敦一家小型交易公司借疫情做了一次實驗。

社會學如何面對中國社會真問題

嚴飛: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學家唱主角。當經濟水準達到一定後,會暴露出結構性弊病,這時需要社會學的聲音和介入。

歷史
葛兆光:十八世紀中國的盛世危機

葛兆光:大清國運爲何由盛到衰?帝國龐大疆域和複雜族羣造成控制成本過大;思想文化與意識形態越來越凝固和僵化;皇權或國家權力過於集中。

蘋果
蘋果發力服務業務

直到不久前,蘋果還把數字服務視爲讓用戶忠於其利潤更高的硬體業務的方式。但眼下蘋果正在改變這一策略。

文學
超越絕望的寫作

宋尚詩:拉金的《在緬甸尋找歐威爾》是一次超越絕望的寫作。緬甸發生的一切表明,永遠不要放棄希望而成爲犬儒者。

曼德拉
向曼德拉致敬

盛洪:曼德拉執政時期,南非社會逐漸排解了種族仇恨的毒素,脫胎換骨。在曼德拉誕辰一百週年之際,向他致敬。

振興東北離不開合理產業政策

夏樂:「吉林轉型報告」代表的經濟自救努力是否值得付諸實踐?該藥方是否足以扭轉吉林乃至整個東北不振的局面?

製造業
「新常態」下的製造業轉型創新

爲了應對四大挑戰,中國製造業轉型從四方面出發,即用途人性化、生產自動化、產品智慧化和競爭差異化。

中國企業需警惕「跨界」太大的轉型

普華永道中國管理諮詢合夥人陳兆豐認爲,企業轉型需圍繞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資本充裕下的「買買買」風險很高。

政治
極權主義的興衰機理

張千帆:極權主義是極難維繫的,但威權(或後極權)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從某個版本的威權走向民主也很難。

改革前夜的沙烏地

阿爾葉海亞:一些人批評穆罕默德王儲的「願景2030」不切實際。但如果這個艱鉅使命能最終完成,未來的歷史學家將把當今這個時代定義爲「第四沙烏地王國」誕生的時刻。

霧霾
中國能否走出「制度霧霾」?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霧霾等社會問題的總根源是,中國缺少人民能夠參與決策並監督政府的制度,以至不能制定和落實能有效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政策。

失業
如何幫助轉型中的失業者?

FT專欄作家哈福德:照顧經濟轉型造成的輸家,大致有三種方式:設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幫助他們改變自己,找到新工作;直接給錢。

俄羅斯
普丁高支持率之謎

蘇夢夏:在1990年代的政治分化之後,普丁通過擴大政治參與、推進國民團結恢復了穩定,但俄羅斯的未來取決於能否在穩定與創新之間達成平衡。

民主
第四波民主化的失敗說明了什麼?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笑蜀:民主化不可能是孤立的進程,有賴現代文明的整體推進。民主是文明之果,是文明哺育民主,民主反過來再深化文明,而不是相反。

舊經濟指標難釋中國成長全貌

那些因關注工業部門困境而看空中國經濟的觀點正在遇到挑戰。越來越多的分析人士認爲,隨著服務業的崛起,聚焦鐵路貨運和鋼產量等「舊經濟」指標的思維,只能令人們看清中國經濟的部分現實。

投資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名與實

FT中文網撰稿人北溟:中國經濟政策可概括爲「名義上穩,看上去松,實際上緊」。這種名實不符的錯雜形勢造成很多僞命題,最典型的就是「穩成長與調結構何者優先」。

外資
外企應避免與本土企業「硬碰硬」

瑞銀中國證券研究主管侯延琨: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境遇究竟如何?哪些能勝出,哪些又可能退出舞臺?隨著政策從外資向本土傾斜,外資企業必須調整經營策略。

世行對中國金融改革發出預警

世行報告稱,中國正向可持續性更強的模式轉型,未來幾年放緩既在預料之中、也在有序進行。不過中國必須採取緊急措施,從根本上改變政府在金融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短線觀點:「脫繮」的牛市?

眼下一個有趣現象是:其他新興市場股票仍與中國經濟緊密捆綁,但中國國內的股票卻已經與本國經濟脫鉤。難怪有人提議,想獲得對中國經濟的敞口,不如押注他國股市。

改革
「中等收入陷阱」並不存在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朱天:中等收入只是一個經濟發展階段,而非成長陷阱。今後15年,中國的最大挑戰不是如何跨越這個階段,而是建立一個廉潔、民主和法治的社會。

改革
中國如何挑戰「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東方證券邵宇:「中等收入陷阱」背後是傳統成長模式枯竭與轉型升級失敗;跨越關鍵在於提高中國在全球產業鏈條上的定位,對內改革升級,對外優化貿易結構。

中國經濟再平衡的難題

《中國投資參考》哈爾平:中國政府最近的政策舉措,似乎是在致力於重振舊的經濟成長引擎。這並非是轉型努力失敗的信號,而是爲保全經濟新引擎而採取的務實之舉。

憲政
中國憲政轉型的可能前景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上下互動的變革是多數人希望看到的中國發展方向,但這需要一定的政治與社會條件。中國當下仍是強政府弱社會,要允許體制內外有溫和改良派,並良性互動,才能走向威權轉型。

中國成長不再依賴貨幣貶值

FT首席金融記者桑曉霓:投資機構都在預測人民幣存在走弱壓力,但考慮到中國正在推動經濟轉型、建設更健康的國內市場,其經濟對廉價貨幣的依賴將越來越小。

非典型創業日誌(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感到自己中了毒。在不斷地批評這個時代之後,我覺得自己像是掉入了批評的窠臼。創業是躲避毒藥方法,但又該創什麼業?

房地產
房市低迷促中國房企探索多元化

樓盤銷售一般佔中國房企收入的80%至90%,在當前低迷的市況下,開發商希望擺脫銷售依賴,嘗試各種新業務,比如開辦養豬場,生產太陽能電池板,推出在線購物等。

中國房企轉戰海外

中國大型地產開發商決定投資海外,是中國樓市熱潮消退的最明確信號。而房企攜規模和資金優勢轉戰海外尋求的重收入輕資產的商業模式轉型,能否實現仍有變數。

中國電子產業轉型將利好東南亞

滙豐銀行認爲,中期來說中國電子產業的轉型實際上不會令東南亞國家電子產業受損,中國的轉型還要好幾年,而且轉型期間的空白還可由這些國家填補。

柯爾奈
從自由主義到新保守主義

中國經濟學家陳平:東歐轉型的休克療法與中國的改革開放相比,是失敗還是勝利?未來西方世界走向,究竟是柯爾奈主張的聯合「遏制」中俄,還是同牀異夢?

富士康
富士康的新方向

富士康渴望從單純的代工轉向提供自主技術,升級爲一家服務型公司。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驅動下,懷著打造高科技「生態系統」的雄心,這家臺企轉移到中國大陸邊遠地區開辦高科技工廠。

中國需求轉型應跨越「三座大山」

中國社科院學者張斌:中國國民需求重心正在向高附加值商品和服務轉型。資源配置調整需改變三點:服務業過度管制、金融體系功能缺失與公共服務投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