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失業

如何幫助轉型中的失業者?

FT專欄作家哈福德:照顧經濟轉型造成的輸家,大致有三種方式:設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幫助他們改變自己,找到新工作;直接給錢。

塔塔鋼鐵公司(Tata Steel)可能關停塔爾博特港鋼廠的訊息,給這一地區蒙上了厚厚的陰影。這個令人沮喪的故事似曾相識。克萊德(Clyde)的造船廠、曼徹斯特的紡織廠都已衰敗。我在切斯特菲爾德(Chesterfield)長大,周圍有德比郡、諾丁漢郡以及南約克郡的煤田。1984-85年礦工罷工的時候我還是個孩子。如今,採煤工作早已消失。在世界其他地方,底特律的汽車生產線工人、日本神戶的製鞋工人以及紐約州羅切斯特(Rochester)的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員工,也都失去了工作。

那麼,當社區受到此類打擊的傷害時,應該做些什麼呢?一個誘人的答案是,「極盡所能採取一切措施」:政府應將陷入困境的企業收歸國有,或採取類似的大動干戈的策略,如設置高貿易壁壘或提供鉅額補貼。從情感角度而言,我們很容易找到應該這樣做的理由,但從現實角度來看,這樣做的理由並不充分。國有化當初有可能拯救柯達的膠捲業務嗎?曼徹斯特能成爲21世紀的棉都嗎?

有時候,政府能夠協助重組陷入困境的企業——正如歐巴馬(Obama)政府對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的干預,或是上世紀70年代羅爾斯•羅伊斯(Rolls-Royce)漫長但最終成功的國有化那樣。

您已閱讀23%(527字),剩餘77%(17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