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等收入陷阱」並不存在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朱天:中等收入只是一個經濟發展階段,而非成長陷阱。今後15年,中國的最大挑戰不是如何跨越這個階段,而是建立一個廉潔、民主和法治的社會。

【編者按】隨著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5月在清華大學演講引發廣泛關注(樓演講全文可見此處),「中等收入陷阱」一詞重新獲得關注(可參見《樓繼偉式悲觀與中等收入陷阱焦慮症》)。「中等收入陷阱」意味著什麼?這一說法是否真實存在,是否適用於中國?中國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海外經驗有何啓示?FT中文網近期陸續推出《中等收入陷阱》專題,敬請關注。編輯事宜,可聯繫[email protected]

由於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最近的一次發言,「中等收入陷阱」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據報道,樓繼偉認爲「中國未來幾年有50%的機率會滑入中等收入陷阱」,此言一出,激起千層浪。筆者認爲,樓繼偉是有名的學者型官員,有學者般率真,但身爲官員,未必要如學者那樣嚴謹(誠然,多數學者在討論衆多現實問題時,也並非十分嚴謹)。「中等收入陷阱」就是由世界銀行的兩位經濟學家提出來的很不嚴謹的概念。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2007年世界銀行出版的一份報告裏,兩位作者認爲,中等收入國家處在低收入國家與高收入國家的夾縫中,它們在勞動力成本上失去了優勢,不能靠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同時又缺乏足夠的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競爭。根據他們的說法,很多拉美、北非和中東國家的經濟長期停滯在中等收入水準,而「東亞四小龍」(香港、臺灣、南韓、新加坡)則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真的存在嗎?

您已閱讀15%(584字),剩餘85%(34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