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探尋中國富民強國之路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社會應與政府、市場一道成爲國家公共治理模式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三者正好對應經濟體中治理、激勵和社會規範三大要素。

「一個嶄新中國的夢想者鄧小平向世界打開了『中央之國』的大門。這是人類歷史上氣勢恢宏、絕無僅有的一個壯舉!」

——《時代》週刊1979年第1期

富民強國、振興中華,是經歷了外辱內亂的近代中國發出的時代強音和萌生的理想夙願。170多年來中國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以求、投身其中,不停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間,中國經歷了四個具有明顯全域性轉折性意義的關鍵時點和事件:1840年的鴉片戰爭、1911年的辛亥革命、194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78年的改革開放。毫無疑問,只有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才真正讓中國改變積貧積弱、閉關自守的局面,走上了一條以改革促進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的開放相容的跨越發展之路,並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朝著富民強國、振興中華這個中國夢的實現前所未有地接近了。

您已閱讀6%(351字),剩餘94%(55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