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變局之年,各方關注。北京《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表前後,各方人士也從不同領域給出各自的改革路線圖。公衆期待與落地政策之間,分野幾何?中國經濟的高成長能否維持?結構性改革如何破局?各界改革共識如何達成?中國未來道路何去何從?…… FT中文網對於這一議程一直保持關注,並於近期推出了三中全會專題(可見專題鏈接)。
各界關注之餘,一個普遍的擔心在於改革的可行性及執行力。中國特點之一在於其大,中央與地方關係將是未來改革的重點。張燕生、肖耿兩位作者則通過研究提供了一個地方案例,他們認爲最有效的方式是結合一個中國先鋒城市真實的改革故事,以此來理解、分析中國領導人爲什麼會提出一個如此的改革總體方案,以及爲什麼這些改革方案有可能被成功執行。
兩位作者認爲,中國有17個人口在三百萬以上而2011年人均GDP在12000美元以上的先鋒城市,合起來佔全國11%的人口及30%的全國GDP,已經屬於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城市之列。這些城市比中國其他城市在改革方面已經先行了一步,《決定》中的許多改革措施實際上已經或正在成爲實踐。佛山就是這十七城市中排第八位的一個先鋒城市,而本文是佛山案例研究的一個摘要,希望能夠幫助讀者從一個鮮活的城市案例來理解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對一個城市及國家的成長爲什麼如此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在北京三中全會之前已經完成,其中某些分析與建議與《決定》是一致的,某些對改革的期待已經體現在《決定》中。爲了讓讀者對作者獨立研究有一個全面的理解,FT中文網與作者商議,刊出這篇文章原貌,以饗讀者。
2012年底,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與香港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開始合作,研究佛山的經濟成長案例,希望透視佛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爲中國的下一步改革提供城市層面的經驗及教訓。該項目採取了一個「123456” 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