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華裔經濟學家楊小凱逝世十週年,復旦大學韋森教授7月主辦的楊小凱逝世十週年追思會備受關注,尤其張維迎與林毅夫的爭論引發諸多討論。FT中文網先前也有報導,詳見《紀念楊小凱》專題,後續仍將關注,期待推動公共空間的對話與爭鳴。
林毅夫教授在本文中對照中國和其他轉型中國家的實踐,回顧國企改革、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的爭論,並就中國經驗和迴歸史密斯等爭論做進一步的闡述,他認爲中國的轉型經驗是有一般意義的。他指出爭論中多數學者搞混了轉型問題和發展問題,而他本人和張維迎、楊小凱乃至國內經濟學界多數經濟學家的差異在於:應該回到史密斯的觀點還是回到史密斯的研究方法。他發問:中國學者在引進西方大師的思想時,是否還應以客觀的態度來觀察理解自身社會的現象和問題的本質,提出自己的思想?
7月5-6日在上海復旦召開的追思楊小凱逝世十週年的學術會議,會議主辦方原定這是一個閉門會,不對外宣傳,邀請經濟學界的朋友坐下來一兩天,認真思考和探討一下中國經濟學科未來發展道路乃至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問題。在中國經濟改革與轉型進行了35年、成績斐然但問題同樣尖銳的當下,我認爲這個倡議十分必要,就欣然應約前往,並根據即將發表於國外《經濟政策改革雜誌》(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上的《反思華盛頓共識: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一文的內容,準備了《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學科的發展》的發言。主辦方後來邀請多家媒體的記者參會,對會議上的發言和討論進行了詳細報導,我想這也是好事,對上述問題的討論確實值得社會各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