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張維迎林毅夫在爭論什麼?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張林之爭與其說是學術之爭,不如說是觀念之爭。公共議題更重要的是常識維度,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在中國情景下該如何解讀,值得思考。

楊小凱多半沒有想到,在他逝世十年的追思會上,關於中國問題的分歧不僅沒有彌合,反而越加分裂,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之爭也迎來引來2.0版本,也就是張維迎與林毅夫關於政府與市場的爭論。

兩天追思會我都在現場,一些感想已經寫在《楊小凱:經濟學家還是思想家》。坦白說張維迎與林毅夫當時發言時間有限,邏輯未能完整展開,沒有形成全面對話,還是流於觀點之爭。林毅夫主要立足於其新結構經濟學闡釋,尤其是「有爲政府」,當場不止一次表示自己被誤解;而張維迎則表示典型的後發劣勢的情形在中國開始顯示,中國的改革甚至經濟改革不能斷言成功,隨時可能倒退,甚至可能摧毀原來所有取得的成就。

比起這場辯論引發各種討論,更耐人尋味的是不同的評價態度。但從我個人公共WeChat「經濟人」等社群媒體的反饋來看,對張林的態度,基本取決於評價者的個人左右傾向而不是觀點本身。

您已閱讀18%(360字),剩餘82%(15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徐瑾經濟人

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貨幣三部曲作者。FT中文網經濟主編,經濟人讀書會創辦人。 徐瑾近年出版《貨幣簡史》《徐瑾經濟學思維課》等書,連續入選「最受金融人喜愛的十本財經書籍」;《白銀帝國》由耶魯大學出版社推出英文版,獲《華爾街日報》《亞洲書評》等權威媒體好評推薦。 WeChat公衆號:重要的是經濟 讀者WeChat號:xujin2023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