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的反週期政策經驗

前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林毅夫、王燕:有關中國今年將成爲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世行報告,應引起中外經濟學界深刻思考。隨著中美繼續拉大經濟規模差距,世界經濟中心向中國轉移不可逆轉。發達國家已開始學習中國應對危機的經驗,中國學界也需轉變觀念。

自2008年以來,美國經濟經歷了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爲緩慢、乏力的復甦,被稱爲「經濟大衰退」(Great Recession)。至今美國經濟尚未出現一般危機之後復甦期會出現的6%、7%的成長反彈。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美國經濟要到2016年成長率才能達到3%。儘管就業率有所上升,勞動參與率持續下降。

反觀中國,近期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根據世界銀行4月29日發佈的國際比較計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以下簡稱ICP)報告,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將在今年超過美國成爲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由於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具有經濟發展的後發優勢,中國經濟應該可以在其後繼續保持中高速的成長(參見林毅夫刊於FT中文網《中國經濟的後發優勢》一文)。隨著中國繼續拉大和美國經濟規模的差距,世界經濟中心向中國的轉移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對於美國情況,著名經濟學家們絞盡腦汁,近期美國前財政部長拉里•薩默斯(Larry Summers)在《波斯頓環球報》上著文倡議,「賦閒勞工+低利率=重建基礎設施的好時機。他以紐約甘迺迪機場爲例,指出「沒人爲這個機場感到驕傲」,美國副總統喬•拜登(Joe Biden)更抱怨「拉瓜迪亞機場就像位於第三世界」。薩默斯教授反問,「現在不重建,更待何時?」

您已閱讀20%(558字),剩餘80%(222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