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林毅夫:探尋中國經濟背後的邏輯

從世界銀行卸任後,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林毅夫提出「新結構經濟學」,引發諸多討論。對此他撰文回應:發達國家並沒有什麼「真經」,發展中國家拿來虔誠地念,就能擺脫貧窮落後。

編者按:趕超始終是發展中國家的集體夢想,不過失敗案例或許比成功更多,面對變化的現實,經濟學理論如何更新?從世界銀行卸任之後,林毅夫教授新結構經濟學引發諸多討論,黃又安、韋森、餘永定、張軍、張曙光等學者近期曾撰文評論,FT中文網最新也刊登出韋森教授對其評述《探尋中國經濟成長之路》《探尋中國經濟成長之路續》

針對這些評論,林毅夫就新古典經濟學的實質、現代經濟成長的本質、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是否建立在善良政府的假設之上等四個方面撰文回應。FT中文網刊出以饗讀者,也期待更多理性討論,使得爭鳴這一學術傳統得到體現。

您已閱讀2%(267字),剩餘98%(130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