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探尋中國經濟成長之路

編者按: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之中。高成長能否持續引發諸多爭議,現實與理論都亟待更新,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的爭辯猶在耳畔,林毅夫教授的「新結構經濟學」備受關注也源自於此。本文爲韋森教授爲林毅夫新著的綜合性評述的上篇,期待引發進一步爭鳴與探討。

編者按:中國經濟正處於多重轉型之中,高成長能否持續引發諸多爭議,現實與理論都亟待更新,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的爭辯猶在耳畔,林毅夫教授的「新結構經濟學」備受關注也源自於此。

本文爲韋森教授爲林毅夫教授的「新結構經濟學」新著的綜合性評述,曾發表於《經濟學(季刊)第12卷》,現在經過作者同意授權,FT中文網首發網路修改版,期待引發進一步爭鳴與探討。

全文共分爲四節,FT中文網將第一二節合爲上篇,第三四節合爲下篇。第一節引言對新結構經濟學的宏旨做了簡要評論,第二節對林毅夫的理論進展和貢獻進行了較細的探討,第三節討論了新結構經濟學存在的基本兩個問題。韋森教授指出,這一新結構經濟學實際上仍然是「制度缺位」,並認爲只有在現代憲政民主政制下,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的GIFF框架才能得到真正的實施和運用。最後在第四節餘論,韋森教授提出儘管理論經濟學在當代有了巨大的發展,但人類社會的經濟運行目前看來還是一個「必然王國」。

1、引言:經濟學家的天職與使命

您已閱讀5%(417字),剩餘95%(81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