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林毅夫:超越凱恩斯主義與「新新常態」

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發達國家可以進行超越凱恩斯主義的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給發達國家創造結構改革的空間,讓它們恢復經濟正常成長,也可以給發展中國家的成長創造更好條件。這種狀態我稱爲「新新常態」。

【編者按】2012年11月2日,中國經濟學家、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副行長林毅夫在FT中文網2012年度高峯論壇上發表了題爲《全球經濟大衰退:超越凱恩斯主義和「新新常態」》的主題演講。此演講稿根據論壇文字記錄整理,未經演講者本人審閱。轉載請註明出處。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突然倒臺,觸發全球經濟進入從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2008年9月份突然爆發的危機,馬上引起全球股票市場普遍下滑超過40%。在不少發展中國家,股票市場崩潰的程度超過50%,而且國際貿易急劇萎縮,貿易量下降差不多達到50%,全球出現了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一次全球的經濟負成長。在那個過程當中,各個國家的失業率急劇上升,而且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的著名公司也申請了破產保護,包括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等。在這樣的危機當中,中國作爲全球經濟體系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相當大的衝擊。2008年年底-2009年年初,中國沿海地區有2000多萬農民工失掉就業機會。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各國政府吸取全球經濟「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經驗教訓,在2008年年底的20國峯會上,一致決定採取一些應對措施。首先是發達國家出手援救它們的金融機構,避免銀行大面積崩潰垮臺。第二,20國集團會議一致決議,採取積極財政政策和寬鬆貨幣政策來啓動它們的消費。第三,20國集團一致決議,即使國內的失業率增加,就業減少,但是不能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繼續保持自由貿易的原則。

您已閱讀7%(630字),剩餘93%(79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