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中國如何由盛而衰,又將如何由衰而盛?

林毅夫:「李約瑟之謎」包含兩方面:爲什麼在前現代中國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爲什麼現代中國又落後了。這個問題對於中國人來說意義尤爲重大。

——對「李約瑟之謎」的進一步思考

林毅夫教授在《解讀中國經濟》一書中曾探討了中國在前現代社會領先於西方,到了現代社會卻遠遠落後於西方之原因,認爲技術的不斷創新、升級是一個國家經濟長期發展的基礎,在前現代社會技術的發明以農民、工匠的經驗爲主,中國人多,農民、工匠多,所以,在技術發明上具有優勢。

到了工業革命以後,技術發明的方式變爲以科學家在實驗室裏進行以科學爲指導的實驗爲主,中國人多的優勢消失。工業革命產生的前提是以數學和可控制實驗爲主要特徵的科學革命的發生和普及,而中國由於科舉制度所產生的激勵機制妨礙了中國人對數學和可控制實驗這種後天能力的學習,使得科學革命無法在中國產生,因此也就無法自發地從以經驗爲主的技術變遷方式向以科學爲指導的實驗方式進行轉變。在西方完成了這個轉變以後,中國的科技與經濟發展水準和國際地位也就迅速地從領先變爲落後。然而,中國人並非先天就不能進行科學與工業革命,在現代社會,中國人學習數學、可控制實驗的激勵已發生變化,中國人在將來一樣能對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做出貢獻。

在2022年5月份剛剛出版的新著《解惑集:中國經濟專題答疑錄》中,林毅夫教授就這一重要問題,與北大學子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這些問答實錄,對於當前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的社會各界清晰認識我國過去走過的道路、現在的處境,以及把握未來的機遇,克服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必然遭遇的各種挑戰,也必將有很大啓示。

您已閱讀7%(601字),剩餘93%(85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