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

組織
甲申一百四十年祭:組織視角看晚清(上)

黃張凱:這年距入關過去四甲子,清朝實則已亡。判定組織滅亡,並不需要等到其徹底煙消雲散。某一刻人們或驚訝於龐然大物的轟然倒下,殊不知大腦早已死亡。

經濟史
從國家能力看中西大分流(三)

馬德斌:戰爭所導致的國家強制力的增強,反而會削弱法律和金融的力量。因爲在戰爭時期,政府訴諸於強取豪奪,反而衝擊了整個金融法律體系。

從國家能力看中西大分流(二)

馬德斌:集權在清朝達到頂峯,皇帝需要在忠誠和能力之間做出選擇,達到平衡。這種兩難問題並非中國獨有,而是普遍存在於極權統治的政體中。

中國如何由盛而衰,又將如何由衰而盛?

林毅夫:「李約瑟之謎」包含兩方面:爲什麼在前現代中國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爲什麼現代中國又落後了。這個問題對於中國人來說意義尤爲重大。

經濟學
馬克斯•韋伯: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轉折點上

韋森:韋伯思想世界是如此的博大紛雜、深邃繁複和撲朔迷離,以致於當代許多研究者都把韋伯著作和有關文獻,視作爲學術資源和思想「採礦場」。

供給側
從薩伊到熊彼特:再談供給側

邵宇、陳達飛:高質量發展一定是供給側的,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定是創新驅動的。但若需求才是經濟的短板,那供給只有在反作用於需求的時候,纔是有效的。

中國的匯率管制與市場經濟的運作

鄒至莊:物價應該由市場的供求來決定,而不應該由政府來控制。匯率是價格之一,當然也應當由市場來決定。

經濟人
中國古代印鈔爲何沒有成功?

徐瑾:紙幣在宋元明三朝失敗的試驗,成就了白銀的終極勝利。中國紙幣的命運,是古老帝國又一次過早開出的文明之花。

中國的小農經濟是怎樣形成的?

何帆:漢代出現精耕細作、重商的小農經濟,這一轉型肇始於政策的劇烈衝擊,也是獨有資源稟賦條件下最優選擇。

廣州十三行啓示錄(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清代中國出現過一羣世界一流的大商人,集中在廣州外貿領域。從觀念到財富,他們都處於世界頂尖商人階層。他們是如何盛極而衰的呢?

大歷史中的中國經濟奇蹟

FT中文網撰稿人劉海影:後發優勢是經濟奇蹟之母,制度變革是經濟奇蹟之父,30年高速行軍之後,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的實質是什麼?未來將會如何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