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動,反映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的生產效率低,可以出口的產品缺乏,出口不足便不能換得足夠的美元,美元缺乏,只能由政府分配;在中國施行經濟體制改革以後,生產效率提高,可以出口的貨物增加,美元的供應也增加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便得以提高。美元的供應也無需由政府控制。
我記得在1980年首次回國時,政府控制的匯率是一美元對二元人民幣,但是一美元的購買力比二元人民幣的購買力高,在市面用二元人民幣當然換不到一美元,1984年7月5日,我與趙紫陽總理會面(訊息登在7月6日《人民日報》頭版),交談中國經濟學教育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問題。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物價的改革,物價應由市場的供求決定,不應由政府控制。匯率是價格之一,當然也應當由市場決定。總理同意這個觀點,但是他說美元的分配,由一些既有利益控制,不容易立即把既有利益除掉,讓匯率由市場的供求決定。
因爲外匯的供應不足,需要用外匯的單位或人民要向政府申請才能得到外匯,申請時必需說明用外匯來幹什麼,才能得到批准。在施行經濟體制改革以後,中國的生產增加,出口和外匯的供應也同時增加。在上海建立了一個進出口商可以互相交換外匯的市場。從1994年開始,中國政府根據當時在上海市場交換的匯率讓匯率調整到一美元對8.73元人民幣。這可以說是中國政府接納匯率由市場決定的開始。
您已閱讀35%(582字),剩餘65%(10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