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人民幣

中國央行的聰明選擇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央行加寬人民幣兌美元的波動區間,在短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之間達到了平衡,是一個相當聰明的決定。但不改變資金流向,人民幣不會迎來「真波動」。

在市場期待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之際,中國央行宣佈將從3月17日起加寬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波動區間,從先前的1%擴大至2%。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決定並不出乎意料:先前人民幣出現了顯著的貶值,在長達一年的接近「漲停板」的尷尬後,人民幣的即期匯率終於在近期回到了中間價附近——對擴大交易波動區間之類舉措,中國央行往往希望市場評價比較「中性」,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時機。

與先前相比,交易區間擴大更加有的放矢,而不是爲了擴大而擴大。市場比較明確的是,本輪動作頗大主要有這樣幾個目的。首先,中國央行希望打破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並控制熱錢從貿易管道的流入。從2月份的數據來看,人民幣「動起來」之後,虛假貿易行爲出現明顯的收斂,加上銅貿易等商品貿易開始被商業銀行重點關注,未來貿易融資將難以扮演爲熱錢流入提供管道的功能,相反,伴隨著人民幣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行,很多套利交易者可能出現較爲明顯的損失。

您已閱讀24%(390字),剩餘76%(12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