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最後一個月,各類經濟指標顯示,中國經濟已經陷入了通縮狀態。由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跌、房地產相關領域產能過剩、以及國內需求疲弱,2015年中國的CPI通膨持續走低,2015年前11個月CPI平均約1.4%,遠低於政府所設定的3.0%的通膨目標。用於衡量工業生產出廠價格的PPI在2015年前11個月平均下跌-5.1%,也已連續三年多處於負值。更值得警惕的是,衡量經濟整體價格水準變化的GDP平減指數在2015年第三季度已跌至負值。在通縮壓力不斷上升的同時,中國經濟仍需持續去槓桿化,這將成爲2016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
去槓桿化將使得經濟增速放緩至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四萬億」刺激政策導致地方政府和企業大量舉債來拉動投資。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發行「城投債」,這類債務在2014年佔GDP的38%,遠高於2008年的16%,其利率一般都在8%以上。隨著地方財政收入、政府賣地收入和工業利潤出現下降,爲了防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大規模違約,中國政府2015年修改了預演算法,並允許省級政府發行地方債。財政部批准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的額度爲3.2兆元。然而,數據顯示,這一「債務置換」的額度太小,無法使得地方政府在償還到期債務的同時開展新的投資。因此,筆者預期,2016年「債務置換」額度將再提升。據報道,財政部已決定在2015至2017年將「債務置換」的目標定在15兆元。
您已閱讀26%(604字),剩餘74%(17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