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貨幣政策收緊的空間還有多大?

劉利剛:在去年3月以來中國在岸利率大幅推高的狀況下,在岸利息還有多少上升空間?貨幣政策是否進一步收緊?

十九大以後中國金融監管從緊的態勢又捲土重來。在岸利率攀升,債券市場也震盪不斷。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防範金融風險列爲2018年重點工作之後,銀監會加強金融監管以及央行宏觀審慎評估的政策的執行將會持續。在去年3月以來中國在岸利率因金融監管的收緊已被大幅推高的狀況下,在岸利息還有多少上升的空間和貨幣政策是否進一步收緊是困擾市場的重要問題。

雖然官方貨幣政策的基調與去年持平,即中國將繼續保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但從貨幣政策的實際執行來看,中國貨幣政策已在逐漸收緊。主要體現在市場利息,政府和企業債收益率,銀行貸款利息都有大幅上升。決策者目前的想法是讓金融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在金融去槓桿化過程中,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將不得不放緩,擠壓同業業務,委託投資等中間業務的空間。表外融資,尤其是理財產品也將包含在監管升級之內。隨著同業融資的減少和融資壓力的加大,銀行間利率可能會繼續上漲。由於債券市場槓桿的控制,資金成本的傳遞效應,甚至一些監管驅動的拋售,如果中國央行拒絕通過日常公開市場操作和各種版本的降準注入流動性,長期債券收益率很難下降。

2018年也將進一步看到外部貨幣政策收緊。在10個發達經濟體的央行中,花旗預期有7家會在2018年上調政策利率,美國和加拿大預計上調75個基點,在英國,澳洲,紐西蘭,挪威和瑞典,每國預計上調25個基點。這可能是發達經濟體央行資產購買的一個分水嶺。迄今爲止,除美聯準外,加拿大和英國的央行也提高了政策利率。 11月份,南韓央行上調政策利率25個基點,成爲美聯準加息後的第一個加息亞洲國家。自2016年12月首次加息以來,美聯準已經進行了四次政策調整。央行緊隨前兩次,將隔夜利率各上調了35個基點和20個基點,但對2017年6月美聯準加息沒有反應。12月14日,中國央行將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7天和28天逆回購利率分別上調5個基點至5.25%,3.25%,2.50%和2.80%, 並聲稱加息是美聯準加息的正常市場反應。

您已閱讀26%(829字),剩餘74%(24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