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超越」美國意味著什麼?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經濟第一這個結論對匯率有何影響?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若無體制創新與改革,中國需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美國目前的人均收入。

近期世界銀行的國際比較計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以下簡稱ICP)關於中國即將超越美國成爲第一大經濟體的結論,成爲市場上熱議的話題。中國方面似乎並不太願意接受加冕成爲世界第一大國,並通過中國統計局表示世行的結論低估了中國的物價水準。

事實上,此項研究的主要方法論是對非貿易品成品進行一定調整後再進行平行比較,以保持一定的可比性。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經濟的實際購買力一直被認爲大大高於其名義GDP。之前的普遍預測中國在10-15年左右才能在購買力平價計算的經濟規模超過美國。但在某些方面,中國已經成爲了世界名副其實的第一。比如說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宗商品的消費量、一些農產品的進口量(比如說大豆、牛奶以及乳製品),中國更是早就霸佔了頭把交椅,而中國的原油進口量也預計將在2016年超越美國。

但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時間上的「提前」超越,讓誰都覺得不適應。先前的研究表明到2005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僅爲美國的43%,但世界銀行此次修改了部分方法,導致了中國到2011年的經濟規模達到美國的87%,這已經相當接近,而按照這樣的速度,中國將在今年超越美國!

您已閱讀27%(504字),剩餘73%(13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