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經濟學

經濟人
「權威人士」定調L型,經濟駛入何方?

FT中文網首席財經評論員徐瑾:權威人士爲何再談宏觀經濟?這一次定調基準是做減法,意味著未來宏觀調控風向可能出現取捨。中國道路的未來出路在於改革端。

房地產:如何用供給側改革思維去庫存?

中央財經大學李傑: 房地產去庫存的諸多具體政策,仍然是在需求側的思維。從供給側看去庫存,著力點在於供給方,要把經營無能的低效地產商淘汰。

供給側改革重點在於培育新動能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滕泰、劉哲:產能過剩問題根本原因在供給結構老化導致的供需不匹配,進而產生資源配置扭曲和低效;根本出路在於促進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形成新動能。

中國供給側改革並非供給主義

胡月曉:將供給側改革等同於供給主義,是犯了望文生義的錯誤。「供給側改革」以結構性改革爲主要內容,其目的是「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供給主義是自由主義在經濟領域的政治主張,實質是要求政府對經濟管理「甩手」。

供求匹配:討論中國問題如何走出二元對立

經濟學家陸銘:中國經濟問題是總量的,但更是結構的;中國需要通過市場建設和制度改革,在結構調整中實現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的匹配,改革思路叫什麼根本不重要。

2016:中國供給側vs海外黑天鵝

中國東方證券邵宇:新常態下推進結構性改革仍然是重中之重,新常態三大特徵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背後則對應著成長、改革、全球化這三重斷裂帶。

中國產業經濟形勢依然嚴峻

長江商學院教授甘潔:中國產業經濟最大的挑戰是產能過剩進一步惡化,其嚴峻形勢是製造業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振興將是長期的過程。

供給側改革須避免三大誤區

萬博經濟研究院滕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要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該怎麼改?一不能炒概念,二不能把供給側改革誤解成新計劃經濟,三不能將需求和供給相對立。

中國擁抱「供給經濟學」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劉勝軍:與凱恩斯主義的立杆見影不同,供給經濟學要求的是大膽的減稅、痛苦的結構性調整、自我革命的簡政放權。政治家必須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