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總量的,但更是結構的。用結構的視角看中國,供給側改革和需求管理就是不矛盾的,認識到這一點,在獻策議政時,就不會出現食洋不化的無謂爭論。
遺憾的是,教科書上的宏觀理論是不談結構的。這時,就容易出現二元對立的思想認識,以顯得今天的中國正在出現凱恩斯學派和供給學派之間的爭論。而中國的實情是,需求並不是沒有,只是供給與需求錯位,當前中國需要的是:通過市場建設和制度改革,在結構調整中實現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的匹配,跳出凱恩斯主義和供給學派的兩分法。這個改革思路叫「供給側改革」也好,或者叫其他什麼名稱也好,根本不重要。
如果我們使用一個名詞(比如「供給側改革」)可以凝聚共識,但用無妨。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核心問題是讓供給適應需求,它不是凱恩斯的需求總量刺激,也不是減稅爲主的供給學派那樣簡單。那麼,與其用教科書上的概念爭辯其含義,不如直面中國的現實,把供求不匹配的問題梳理一下。
您已閱讀15%(394字),剩餘85%(22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