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擁抱「供給經濟學」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劉勝軍:與凱恩斯主義的立杆見影不同,供給經濟學要求的是大膽的減稅、痛苦的結構性調整、自我革命的簡政放權。政治家必須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

凱恩斯曾言:「真正危險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一旦失去正確的理念,經濟政策就會迷失在無知、短視與利益的糾結之中。11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成長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標誌着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從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的重大轉向,中國經濟轉型有望迎來實質性突破和轉折。

政策轉向的深刻含義

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原因並不複雜——實踐證明,單純的需求管理難以幫助中國經濟走向復甦。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力圖持續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刺激需求。2015年以來,央行已5次降息降準、發改委新批基建項目超過2兆人民幣,但經濟頹勢難改。無論是2009-2010年的「四萬億」,還是目前的投資刺激,均收效不佳。這表明,中國經濟面臨的不是短期的、週期性的、外部的衝擊,而是中長期的、結構性的、內部的壓力。刺激政策對前一種情形或許有效,但對後者卻束手無策。

您已閱讀7%(441字),剩餘93%(58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