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供給側改革重點在於培育新動能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滕泰、劉哲:產能過剩問題根本原因在供給結構老化導致的供需不匹配,進而產生資源配置扭曲和低效;根本出路在於促進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形成新動能。

當列車行進中「踩油門」無效的時候,駕駛員一定會去看看「發動機」有沒有問題。經濟運行也是同樣的道理。當投資、消費、出口等需求側的「三駕馬車」成長乏力之後,需要從供給側入手,迴歸經濟成長的真正動力——人口和勞動、資本和金融、土地和資源、制度和管理、技術和創新等五大財富源泉。如同中國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強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培育新動能」對於實現經濟可持續成長具有戰略意義。我們認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重點在於培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如何培育新供給形成新動能

您已閱讀5%(274字),剩餘95%(57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