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週六),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記者會上,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以及易綱、潘功勝、範一飛三位副行長,就各界關心的很多熱點問題回答了媒體的提問。在衆多的談話中,其中關於中國經濟的前景、今後的貨幣政策和利率政策等內容,尤其值得關注。
在記者會上,幾位中國央行負責人首先就中國經濟未來前景表達了樂觀的看法,強化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周小川行長表示,未來5年6.5%-7%的中期成長目標,是參照過去中國經濟成長的軌跡和中國經濟成長的潛力估計出來的。經濟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和中國的儲蓄率有關係,儲蓄會用於投資,投資會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形成新的生產能力會使得GDP有所成長。儘管有舊的生產能力會死掉,但總的來說成長潛力在這裏。而易綱則進一步表示,仍在繼續的城鎮化、仍在成長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力(儘管增速在放緩)以及未來改革和開放釋放的紅利,都是經濟成長的動力源;再配合經濟成長模式向內需爲主、消費爲主的轉化,「十三五」期間實現年均6.5%的經濟成長是可以實現的。
在安邦諮詢(ANBOUND)研究團隊看來,周小川行長的發言表明,在財政收入特別是土地出讓收入大幅減少、靠政府和企業投資拉動經濟的成長模式遇到更大困難的情況下,經濟決策層更加重視如何發揮居民高儲蓄率的作用,希望居民存貯在銀行的鉅額資金可以動起來、用起來,帶動各類投資成長。可以預計,除了繼續增加居民在樓市的投資外,國家將進一步推動個人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拓寬個人投資管道(如放寬債券市場入場門檻等),並加大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的公共開支,以減少普通居民預防性存款,緩解消費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