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從中國央行負責人談話看未來政策尺度

安邦諮詢:從中國央行「兩會」記者會傳出的信號來看,短期內,央行將維持目前的利率水準,但在未來經濟成長受到較大沖擊時,貨幣寬鬆力度可能會加大。

3月12日(週六),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記者會上,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以及易綱、潘功勝、範一飛三位副行長,就各界關心的很多熱點問題回答了媒體的提問。在衆多的談話中,其中關於中國經濟的前景、今後的貨幣政策和利率政策等內容,尤其值得關注。

在記者會上,幾位中國央行負責人首先就中國經濟未來前景表達了樂觀的看法,強化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周小川行長表示,未來5年6.5%-7%的中期成長目標,是參照過去中國經濟成長的軌跡和中國經濟成長的潛力估計出來的。經濟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和中國的儲蓄率有關係,儲蓄會用於投資,投資會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形成新的生產能力會使得GDP有所成長。儘管有舊的生產能力會死掉,但總的來說成長潛力在這裏。而易綱則進一步表示,仍在繼續的城鎮化、仍在成長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力(儘管增速在放緩)以及未來改革和開放釋放的紅利,都是經濟成長的動力源;再配合經濟成長模式向內需爲主、消費爲主的轉化,「十三五」期間實現年均6.5%的經濟成長是可以實現的。

在安邦諮詢(ANBOUND)研究團隊看來,周小川行長的發言表明,在財政收入特別是土地出讓收入大幅減少、靠政府和企業投資拉動經濟的成長模式遇到更大困難的情況下,經濟決策層更加重視如何發揮居民高儲蓄率的作用,希望居民存貯在銀行的鉅額資金可以動起來、用起來,帶動各類投資成長。可以預計,除了繼續增加居民在樓市的投資外,國家將進一步推動個人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拓寬個人投資管道(如放寬債券市場入場門檻等),並加大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的公共開支,以減少普通居民預防性存款,緩解消費的後顧之憂。

您已閱讀33%(680字),剩餘67%(13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