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

中國「城市病」的政策根源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曹建海:中國城市發展不可持續,既有土地改革落後的原因,也與頂層設計片面追求保成長、GDP考覈及地方政府約束機制缺失有關。

當中國城市的規模達到450萬人、人口密度達到約8000人/平方公里時,城市規模和人口密度對於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正面影響不再顯現,「城市中國計劃」稱之爲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拐點——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而與此相較,上述拐點並沒有出現在國際案例的發展路徑上。國際領先城市在利用高人口密第帶來的經濟優勢的同時,仍能維持民生保障、社會穩定及高效的資源分配利用。

對比日本的東京和中國最發達城市上海2011年數據,東京人口稠密度爲14440人/平方公里,與上海的14827人/平方公里相差無幾,但東京人均GDP爲72000美元,上海爲13000美元,東京是上海的5.4倍;每平方公里GDP產出,東京爲10.42億美元,上海只有1.88億美元,東京是上海的5.5倍。如果考慮到當前上海的住房價格已經超過東京,上海在經濟發展、人民宜居、環境治理、交通管理水準、社會保障等方面,與東京等國際大都市之間,無疑存在著無法填補的巨大鴻溝。

原因何在?而在中國的新一輪城鎮化規劃中,中國的決策者和執行者能否避免再蹈不可持續發展的覆轍?

您已閱讀14%(453字),剩餘86%(27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