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兩會

「和諧」旗號下的司法倒退

匿名讀者:打著「穩定」、「和諧」的旗號,政府帶頭不依法辦事,法院聽命於政府不依法審判,這種情況在近兩年越來越嚴重,和五六年前相比的確是倒退。

誰和誰的共識?

讀者picriccafe :並不是執政者和大眾之間缺乏共識,這兩層恰恰是最有共識的。與他們缺乏共識的,是行政者和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先富起來的人羣)。

法律完備不代表法治社會

FT中文網公共政策評論員劉波:真正應該引起關注的不是紙面上的法律已變得多麼豐富,而是運行中的法律已變得多麼蒼白無力。法律條文的完備並不會讓我們距離「法治社會」更近一步。

中國財政赤字應削減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海影: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將2011年財政赤字定爲9000億元,但在今年經濟增速無虞、通貨膨脹需要控制的情形下,政府可考慮執行更謹慎的財政計劃。

從點心到大餐: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未來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項目研究員於乎:中國「十二五」規劃支持香港成爲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這既取決於香港本地投資市場的豐富度,更取決於內地監管條款的放開。

中國改革是怎樣失去共識的?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李華芳:中國新一輪改革如果繼續注重成長戰略,那麼帶來的邊際效果已經很低;如果轉而注重分配戰略,那麼必然意味著「沒有共識」。

Lex專欄:中國經濟減速了嗎?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全國人大上的比喻令人難忘:「通貨膨脹就像一隻老虎,如果放出來關進去很難。」但從中國的貸款數據看,這隻老虎不但已經出籠,而且還活躍得很。

改革貴在知行合一

FT中文網撰稿人吳鋒:「改革是歷史永恆的主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兩會」結束後會見中外記者時,明確表達了中國必須推進改革的觀點。

溫家寶:把中國同動盪國家類比不正確

中國總理溫家寶表示,中國政府正在密切關注「西亞和北非」發生的政治動盪,但他否認中國與中東和北非專制國家有任何可比性。

民生不公是引發通膨恐慌的根源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控制通膨是短期最重要的政策目標,結構調整是長期目標,傾向民生是基本傾向,這是今年中國「兩會」傳遞出的明確信號。

張千帆:拆遷悲劇風險仍存

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新拆遷條例」實行之後,拆遷悲劇不會立馬消失。由於新條例對「公共利益」的寬泛規定,地方政府仍然可以打著這一旗號繼續大肆拆遷。

溫家寶再度聚焦民生

溫家寶記者會答問表明,政府已充分意識到民生改革的緊迫性,政府與民間對這一問題的認知正在靠攏。關鍵是,如何避免讓其淪爲空頭承諾。

難以縮短的貧富差距

北京大學人力資本研究所易鵬:十二五期間,收入分配改革很可能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貧富差距還有可能進一步拉大。這是過去十年的改革經歷告訴我們的。

參政議政的中國富豪

中國財經作家東方愚:在《福帀斯》最新公佈的富豪榜中,最富的10位中國人悉數都在中國參政議政,其中還有現任和曾任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葛劍雄兩會日記: 3月12日

中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爲什麼這次「兩會」對民生問題的反映那麼迫切?我的理解不是說這些方面做得不好,而是這些問題在目前體制下最容易讓官民溝通。

「兩會」調查之四:中國消費者

零點研究諮詢集團:(中國「兩會」民生系列調查之四)2010年對中國消費者來說是漲的一年。那麼,在當前的大勢下,中國居民對於收入和消費到底有哪些切身感受?

中國再平衡將損及企業利潤

滙豐亞洲經濟研究部聯席主管範力民:中國政府在「兩會」期間表示,今後五年將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更均衡的成長。雖然這是一件好事,但勢必導致在華企業利潤成長放緩。

中國銀行業:不必太悲觀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中國銀行業的財務報表,支持了中國銀行家的「傲慢」。中國銀行股的市場表現,則顯示投資者的看法站在了「偏見」一邊。

智庫
「兩會」調查之三:中國醫改

零點研究諮詢集團:(中國「兩會」民生系列調查之三)新醫改實施後,中國居民表示看病貴問題較去年略有緩解,但仍是醫療最大難點;醫療保險成爲解決看病貴問題的關鍵之一。

葛劍雄兩會日記:3月10日

中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我一直提倡完善法治社會,這和「和諧社會」不衝突。「和諧社會」,一種是表面的和諧,另一種是真正的和諧,有兩個必備因素,一個是法治,一個是德治。

中國企業仍不夠強大

雖然中國經濟迅速崛起,但中國的公司卻沒有跟上。將全球企業按市值分行業排序,就能看出:除了在幾個特殊板塊之外,中國公司的排名仍明顯落後,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的同行,也落後於一些來自新興市場的企業。

商人在中國政治地位上升

摩根大通中國投行CEO方方兼具兩個身份:一個是西方公司的銀行家,一個是爲中國政府建言獻策的政協委員。在當今中國,這兩種身份並不矛盾。

「兩會」調查之二:中國加薪

零點研究諮詢集團:(中國「兩會」民生系列調查之二)金融危機對中國就業形勢的影響已逐漸消退,去年超五成受訪者的薪水有不同程度成長,就業形勢好轉但仍不樂觀。

中國國企政策是政治需要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白鶴鳴:今年中國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有進有退」,這並非新詞。但學習政府報告,不僅要關注政府說了什麼,還要關注政府沒說什麼。

葛劍雄兩會日記:3月9日

中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中國要走出信任危機,首先要從政府做起。越是容易被人懷疑的東西,就越是應該公開化、陽光化。

分析:中國仍將支撐大宗商品牛市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材料消費國,而本週正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制定的中國經濟藍圖,將爲中國未來對鐵礦石、銅、棉花等各種大宗商品的消費定下基調。

中國不會發生金融危機?

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在人大會議間隙接受FT獨家專訪,對中國發生銀行業危機的說法不以爲然,認爲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大幅增加的幾率很小。

房地產
「兩會」調查之一:中國樓市

零點研究諮詢集團:(中國「兩會」民生系列調查之一)在中國各級政府的樓市調控政策影響下,京滬穗三市居民看漲房價熱情下降,對2011年房價走勢更多持觀望態度。

國企
國企分紅不容推辭

FT中文網撰稿人吳鋒:中國國企大部分利潤來自國家權力支持的壟斷,這可以看成是對社會的額外稅收。「兩會」能否把社會對此的關注,變成現實中對國企分紅的約束?

房地產
中國十年房地產牛市已到盡頭?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陳紹霞:今年中國對銀行的信貸額度控制,已由銀監會負責轉爲由央行監管。過去十年間長期低利率的市場環境將不復存在,房地產市場十年牛市或將終結。

葛劍雄兩會日記:3月8日

中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我把自己定義爲「公共產品」。其實所有的政協委員都應該是「公共產品」。人大代表就更應該是了。

錢體育
中超何時迴歸央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顏強:連「兩會」代表都表示,需要央視恢復對中超聯賽的轉播。一個小小的媒體話題、體育話題,居然也被擺到了這個共商國是的平臺?

讓進口成爲「治脹」武器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從商務部長陳德銘的「兩會」講話中,能看出商務部把今年的工作重點放在了進口上。面對治理通膨這個政策挑戰,進口正在成爲一個有效工具。

中國國企的去留問題(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在一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爲變革目標的國家中,國有企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已經形成了強大盈利能力和產業控制能力的國有企業該如何變革?

葛劍雄兩會日記:3月7日

中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政協委員本來就是被委派的。再說,你主動請纓也未必能請得來。至於爲什麼會這樣,應該問委派人,而不是問委員。

公車腐敗難除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石述思:中國公車消費支出2000億元,公車私用、超標配車等腐敗現象嚴重,原因就是地方官員將公權力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納稅人的財產就成爲了他們私人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