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司觀察

總理的心思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一國總理不好當,大國總理更不好當,中國總理尤難當。有些事情說了未必做,有些事情做了未必說,更多事情要等到臨發生,爲總理預設一個理論或主張,本就困難到極點。

北京沒有「紙牌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中國的「兩會」,就創辦的初衷而言,正是「人們起來監督政府,人人起來負責」,只是我們的監督和負責模式不是「紙牌屋」式的。

對凋零者的紀念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改革開放時爲經濟炸開缺口的人們已老去。也許可以在某個角落爲馬勝利、吳仁寶們塑一個像,不需太高太大,只以真人的規格,凝固一段歷史。

王石和他那代人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與晚清商人相比,王石們不再以企業家身份爲恥,積極探尋「企業家精神」;與民國商人相比,王石們不再視自我爲政府的依附及寄生物,積極參與社會重建。這一景象,可謂最近十年中國社會最重要的公共事件之一。

「不划算」的褚健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1998到2004年中國企業界國退民進的產權清晰化運動,就像車輛過「安檢」,都有「違規動作」,但「安檢」部門從未公佈「非違規法則」。

中國國企應如何存在?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兩會」讓國企改革話題再成焦點。不少人認爲,要成爲一個完全的市場經濟體,中國就必須讓國有經濟退出歷史舞臺。但「存廢論」只是將改革簡單化。

李純途
李途純:被剝奪與被釋放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李途純的釋放僅僅是一個僥倖——他的「無罪」恰恰是建立在對手「有罪」的前提之下,對雙方而言,這都是一場「法罪錯位」的殘酷遊戲。

傳媒投資熱的隱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傳媒業天生有社會公器的屬性,它與資本的逐利屬性將構成矛盾。在未來,有哪一種力量和制度可以對之進行均衡?

高利貸
要不要救溺水民企?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今天若到浙江溫州、廣東東莞和佛山去調研,你會看到十分驚恐的景象:激流之中,一羣又一羣的「溺水者」百般掙扎。溺水的是民營企業,受傷的是整個中國經濟。

中國需要金融市場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如果從工商經濟和金融業的關係上看,在一個缺乏金融自由市場的國家,民間資本的壯大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情。

中國歷史上的政商博弈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在中國兩千餘年的歷史中,國家機器對商業的控制、干擾及盤剝,是阻礙工商文明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在高度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下,中國企業史歸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

中國國企的去留問題(中)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對於中國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應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我們曾經捅破過三層紙。而「第四層紙」至今仍立在我們面前,堅硬如鐵。

中國國企的去留問題(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在一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爲變革目標的國家中,國有企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已經形成了強大盈利能力和產業控制能力的國有企業該如何變革?

企業家的改革使命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在中國「兩會」上,企業家代表問政將會成爲一道熱鬧的風景線。當代中國企業家階層應該有組織、不依附、結同盟,求獨立——以此改變自己,進而改變中國。(這是作者撰寫的「兩會」期間談改革系列文章之三。)

「實業之心」正在冷卻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當中國的實業家都一一的被「逼」成了投資家,當中國「實業之心」一一冷卻,那麼,可持續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又將從何說起?

當政府成爲「經濟組織」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在當今中國的經濟環境中,國有企業是那種「看上去像企業的政府」,而地方政府則是那種「看上去像政府的企業」,民營企業夾居其間,進退失措。

中國人的買房情結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在千年中國,土地其實不是由泥巴構成的,它是一種「類貨幣」,是資產階層逃避政府力量的一個避險性工具。

發現「世界的時間」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即便身處在一個偉大的「世界的時間」裏,你仍然可能只是「無聲無息的空白」。世博盛會不是輝煌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國民自省時刻。

「國進民退」的分界線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正在召開的北京兩會上,「國進民退」成爲熱議話題。在我看來,「國進民退」有三個特徵:一是「資源壟斷」,二是「楚河漢界」,三是「玻璃門現象」。

非法的吳英與「合法」的貪腐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所有重要的改革都是自下而上推進的,因此具備了非法的天然特徵,而衆多高級別的貪腐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因此在表象上看往往是合法的。

黃光裕與政商關係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在一個制度轉型的時代裏,黃光裕式的教訓是慘痛的。對中國式政商關係的解讀沒有標準答案,有的只是一種生存法則。

致煤老闆的一封公開信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因果報應」不是一個經濟學名詞,「企業社會責任」也很虛幻,一點也沒有「投資價值」。但是,山西煤老闆們今天就是倒在這兩條門檻上。

「無話可說」的年會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今年的各路年會看來都不太好開,來的人不知道爲什麼要來,來了以後,也不知道講點什麼。

踢到鐵板的產權改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中國進行了16年的產權改革運動,是一個市場化的進步改革,同時也是一個缺乏公平性的野蠻改革。

柳傳志式的智慧與悲愴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在柳傳志經營管理思路中,一條出名的表述是「看中目標拐大彎」。以今看來,在他拐過的所有大彎中,產權改造無疑是最大、也是時間最長的一個。

中國在創業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美國能擁有今天的成就,大大得益於美國人的企業家精神。今天,日益成長的創業人數,以及創業人羣的多樣化,其實是影響中國未來的最重要事件。

企業家的「水土」差異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從地緣系譜的角度,尋找中國企業家的水土差異,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比如,爲什麼上海和東北就出不了大企業家?

中國汽車下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從汽車下鄉的經驗看,中國汽車產業政策應該把扶持重點堅決地放在微型客車、小排量汽車、節能汽車和自有品牌的優惠傾斜上。

中國國企「地產淘金熱」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大型國企紛紛到地產業中「淘金」,勢必綁定更多國有金融資本進入,這將直接減弱中央政策對地產降溫的執行力度。

陳同海是企業家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如果中石化前董事陳同海沒有因受賄被判刑,他將成中國企業史上第一人:據《財富》500強最新排名,中石化創紀錄進入全球前10大企業。

「不行賄者」王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 在中國做企業,不向官員行賄,不偷稅漏稅,不拖延給工人發工資,不違反標準排放汙水,沒有往產品裏摻「三聚氰銨」。你說容易嗎?

中國民企錯失的半年

FT中文網專欄專家吳曉波:中國民營企業對這場經濟危機無能爲力,不知如何應對,倒閉、出逃、縮小經營規模成了惟一選擇。在中央政府拯救經濟的過程中,民企成了真正的「旁觀者」。民企在經濟復甦過程中顯得無足輕重,這是二十年來第一次發生這種景象。

商務部「抬舉」可口可樂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如果現在的匯源沒有擠壓到中小企業,那麼憑什麼可口可樂一收購,就會產生擠壓呢?商務部也太抬舉可口可樂和太看不起朱新禮先生了。

教授們的村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何教授們在方碑村的實踐,是中國知識分子羣體給出的一份「汶川答卷」,它充分體現了知識者的良知、能力與遠見。而事實上,它來自於一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