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公司觀察

「國進民退」的分界線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正在召開的北京兩會上,「國進民退」成爲熱議話題。在我看來,「國進民退」有三個特徵:一是「資源壟斷」,二是「楚河漢界」,三是「玻璃門現象」。

正如事先所預料的,正在召開的北京兩會上,「國進民退」成爲熱議話題。一直到我寫作這個專欄爲止,似乎沒有一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試圖論證「國進民退」是一個值得鼓勵的現象——這一事實本身倒似乎是一個好兆頭。不過,倒是有高級官員出面澄清,認爲不存在這一景象。

3月2日,在中國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的新聞發佈會上,大會發言人趙啓正用一系列的數據證明不存在「國進民退」現象,他認爲,「可以說改革開放30年來,國有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是在比翼齊飛。」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長王君則表示,去年以來,山西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狠抓煤炭資源重組,整體來看,並不存在社會上所質疑的「國進民退」現象。

在更早的一些時間,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官員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2009年11月22日,經濟學家出身的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認爲,中國經濟總體上不存在「國進民退」的現象,因爲,「中國統計數據不支持這樣的說法。」

您已閱讀19%(403字),剩餘81%(16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公司觀察

中國企業是是非非、磕磕絆絆、浮浮沉沉。 作者吳曉波,1968年出生,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常年從事公司研究,其著作《大敗局》被評爲「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激盪三十年》被評爲「2007年度中國最佳商業圖書」。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