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兩會

人大法工委爲何不注重形式民主

邵建:姑不論西方民主和中國民主誰更貨真價實,問題是,實質民主果然優越於形式民主嗎?只要是民主,就必須訴諸一定的形式和程式,否則無從落實。

人民幣
FT社評:人民幣升值有助於中國提振消費

中國總理溫家寶昨日表示,外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是保護主義做法。但是,中國應當讓人民幣升值,並不是爲了討好美國,而是爲了推進其宣示的目標,即提振消費和國內經濟。

中國「兩會」的利益攻防

獨立時事評論員陳杰人:針對分配不公、司法不公、戶籍差別、醫改樓市、輿論監督等話題,各種政治力量或直白或隱諱的表達,寫就了一幅活生生的中國當代社會利益格局圖。

人民幣
分析:中國利率、匯率都該上調?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李明旭:鑑於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僅爲2.25%,中國的實際利率已經爲負。如果這個情況繼續下去,對政府的通膨預期管理將是一個極危險的信號。

人民幣
溫家寶:人民幣幣值沒有低估

中國總理溫家寶警告,對中國匯率政策施壓無異於貿易保護主義。他反對某些國家試圖強迫人民幣升值,堅稱人民幣沒有低估,並表示中國將繼續推進自身匯率制度改革。

房地產
縷析房地產「亂麻」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要真正遏制中國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必須首先遏制地方政府從土地中拿錢的衝動,而要遏制這種衝動,必須調整當前的財稅制度。

中國如何城市化?

FT亞洲版主編皮林:不難看出北京爲何對戶籍改革感到緊張。但是,農村的貧窮同樣是不穩定因素。歸根結底,中國的大規模城市化進程難以阻擋,現在是立法跟上現實的時候了。

教育
中國:危險的教育不公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之緲:教育公平是整個社會公平的基石。中國教育地區、城鄉和校際差異巨大的現狀若不改變,會爲今後幾十年埋下隱患。

兩會快評:司法腐敗危害經濟秩序

中國獨立時事評論員陳杰人:從中國司法腐敗的危害來看,這些年來,人們更多地批評司法不公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危害,但相對忽略了對經濟秩序的危害。其實,司法不公對經濟秩序的危害,一點也不亞於對社會秩序的危害。

房地產
中國樓市不會崩盤

摩根大通中國證券市場部主席李晶:對中國樓市泡沫的擔心有一定根據。我們也曾指出,中國一些大城市的房價上漲難以維持。然而,中國房地產市場與美國或杜拜畢竟存在著本質區別。

誰來落實代表的發言權

獨立時事評論員陳杰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將開展專題詢問和質詢,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要保障人大代表的監督權,關鍵在於首先落實他們的發言權。

「國進民退」的分界線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正在召開的北京兩會上,「國進民退」成爲熱議話題。在我看來,「國進民退」有三個特徵:一是「資源壟斷」,二是「楚河漢界」,三是「玻璃門現象」。

房地產
中國何須經濟適用房?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茅於軾提出經濟適用房不建廁所,是打消尋租者的興趣,讓公共資源爲民所用,貌似不近人情,實則是民生情懷所繫。

農村醫保等米下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易鵬:中國財政每年對農村醫療的投入,平均到每個農民身上不到一百元,令「兩會」加大民生投入的議題充滿了尷尬。

中國應落實城鄉選民「均選權」

中國獨立時事評論員陳杰人:從四比一到一比一,中國城鄉選民的均選權,確實是一大進步。但是制度的修正,不等於實際上得到矯正,我們最需要保持警惕的,是均選權的「口惠而實不至」。

人民幣
人民幣NDF市場交易量激增

最近幾周離岸人民幣遠期市場交易量激增,且大部分都集中於期限較短的遠期交易,表明市場參與者押注人民幣升值迫在眉睫。

人民幣
分析:解讀周小川匯率政策言論

雖然周小川表示,盯住美元是危機時期的「特殊」政策,但他也強調,去年秋季在美國匹茲堡舉行的G20峯會,特別提示要避免「刺激政策過早退出」。

人民幣
FT社評:人民幣升值有利於中國

讓人民幣升值對世界將是一件好事。這倒不是因爲縮小中國貿易盈餘將提振全球需求,而是因爲這將遏制又一場廉價信貸「海嘯」。重要得多的是,這將有利於中國。

Lex專欄:溫家寶的民粹主義

在任期只剩不到三年時,中國總理已開始考慮自己的政治遺產。在上週五的報告中,他傳遞出的兩大資訊都將贏得中國國內民衆的歡心。

兩會快評:政協的「話語權」是什麼權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邵建:政協以提案爲話語,這是權力還是權利?權力具有直接有效的支配性。考以政協,看不出它具有讓政府必須執行它的意志和強力。

人民幣
分析:中國匯率政策將「迴歸常規」

中國作出了最新一次且是迄今最直接的暗示:人民幣勢將升值。但如果認爲這是中國突然對國際社會的壓力作出了反應,那就錯了。

人民幣
兩會釋放的人民幣升值信號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人民幣匯率長期趨向升值,短期則保持穩定,升值的時機取決於中國經濟復甦的進程。

FT社評:呼籲中國戶籍改革

與人民幣升值一樣,對中國來說,改革戶籍制度也許並非萬能藥,但仍將是一項正確之舉。別的不說,讓大量農村人士成爲永久城市居民,必將有助於推動消費。

兩會快評:新瓶舊酒的經濟成長方式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易鵬:不進行體制性的根本改革,要想實現中國經濟成長方式的改變,調整經濟結構,幾乎不可能取得成功。單純喊口號是永遠實現不了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

兩會快評:中國亟需經濟民主

獨立時事評論員陳杰人:一提中國的民主,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政治民主。殊不知,在現階段,經濟民主既更具現實性,又更具可能性。

房地產
誰反對物業稅?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如果物業稅能夠實現地方政府與賣地收入脫鉤、實現公共財政的公開透明,就是成功的,否則就是斂財的手段。

溫家寶:今年中國成長目標8%

中國總理稱,中國的復甦不充分,經濟成長「內生動力不足」,同時警告銀行和財政金融體系的潛在風險正在成長,並表示政府將減少新增投資項目數量。

分析:中國小步邁向戶籍改革

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最大的看點之一是:他在廢除戶籍制度方面會說些什麼。中國近些年來實施了一些小規模的戶籍改革試點項目,但具體進展極爲緩慢。

分析:中國大幅減緩軍費增速

中國昨日宣佈,今年國防預算爲5321億元人民幣,比去年高出7.5%,增速相當於去年預算報告中的一半,而且是10多年來國防支出整體增幅首次跌至10%以下。

兩會快評:戶籍改革是公平的基石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陳杰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中國當前的戶籍管理制度,不僅已經成爲管理者的一塊心病,也成爲社會不公平的源頭。

兩會快評:直面社會分配不公

獨立時事評論員陳杰人:賈慶林承認分配不公正在醞釀社會危機,這是中國執政高層第一次公開直面社會差距問題,體現了政治智慧和解決問題的決心。

分析:中國政協的「提案秀」

雖然中國政協沒有什麼實權,但這並未阻止那些被精心挑選出來的明星委員們就國家應該如何運行提出提案。但也有人視其爲富人、名人和官場人士的交流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