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2010年兩會

兩會快評:政協的「話語權」是什麼權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邵建:政協以提案爲話語,這是權力還是權利?權力具有直接有效的支配性。考以政協,看不出它具有讓政府必須執行它的意志和強力。

全國政協代表大會發言人在最近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政協話語權的定義不只是發言權」,那麼「話語權」三個字到底代表的是一種什麼權呢?在漢語環境中,「權」這個詞可以走往兩個方向,一個是權利,一個是權力。這兩個詞音讀相同,但含義相反,表述時很容易混淆。比較之下,英語便不存在這個問題,權利和權力,能指截然不同,前者爲right,後者是power。那麼,政協的話語權是right呢,還是power,正琢磨時,答案已經出來。原來,該發言人前此在面對記者提問「中國政協有什麼權力」時,有過這樣的回答:「政協的最大權力是話語權」。

話語權是權力還是權利,政協的工作是權利還是權力,乃至權利與權力本身,應該說,這些都屬於公共知識的範疇。可是,在公共領域中,它們經常被混淆,因此,有必要釐清其內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所謂話語,說白了就是說話,就是發言,或者書寫。即此而言,話語如果需要以權相稱,它是一種權利,而且是一種作爲人的基本需要的自然權利。那麼,話語是否可以成爲權力呢,這需要分析。英語中的權力是power,它的基本義是力和力量,權力的含義則由此導出。在日常社會生活中,話語權事實上是存在的,比如老師之於學生,因其職業的需要,就擁有話語的權力(例子是我要求學生作業,學生必須完成)。他如醫生對病人,警察對嫌犯,師傅對徒弟,上司對下屬,甚至小區門衛對訪客等,不一而足。但,如果這樣的話語權大體與工作、職業、職務等有關;那麼,一旦轉入人類的公共生活或公共領域,話語本身則只能呈現爲權利而非權力。進言之,公共領域事實上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個可以擁有話語權(力)的機構。

您已閱讀37%(671字),剩餘63%(116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