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2010年兩會

兩會快評:新瓶舊酒的經濟成長方式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易鵬:不進行體制性的根本改革,要想實現中國經濟成長方式的改變,調整經濟結構,幾乎不可能取得成功。單純喊口號是永遠實現不了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

這次中國兩會中最熱門的辭彙,無疑是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重點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通過媒體的熱炒,通過衆多專家和官員的齊力解讀,似乎給人一種感覺,只要政府開始重視,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將在不久後就可以成功實現,一個美麗的中國經濟新藍圖就要繪出。

但在筆者看來,很多人都得了健忘症。早在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就已經提出要把經濟成長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1996年,李鵬在做當年政府工作報告繼續提出: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成長方式的根本轉變。2001年,朱鎔基做政府工作報告還是提出: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爲主線,我國經濟已經到了不調整就不能發展的時候。而到今年,溫家寶還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

顯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口號在中國大地上已經喊了很多年。即使如此重視,但殘酷的擺在大家面前的一系列數字卻是:中國現在每百萬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美國的3倍、德國的5倍、日本的近6倍。中國1噸煤產生的效率僅相當於美國的28.6%、歐盟的16.8%、日本的3%~10%。中國現在經濟成長成本高於世界平均水準25%以上。這樣低效率的鉅額能耗,直接導致了中國在去年底的哥本哈根地球峯會上,被衆多國家施以巨大的壓力,這種低效率被認爲是推動中國成爲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您已閱讀30%(586字),剩餘70%(13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