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國學家錢穆在他創辦的香港新亞書院專講《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他的課程共分五講,分別是漢唐宋明清,最後爲一「總論」。在「總論」中,錢穆提出「從這兩千年的歷史中,我們可以對以往傳統政治,找出幾條大趨勢。」他共指出四條,其中第一個關鍵詞是「集權」——「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權的傾向」,第二條關鍵詞是「抑商」——「中國傳統政治上節制資本的政策,從漢到清,都沿襲著」。
若在今日,有人專講《中國歷代經濟得失》,其「總論」的兩大關鍵詞恐怕也逃不出錢穆所謂的這兩條——「集權」與「抑商」。
在「集權」與「抑商」的背後,是一個無比強悍的政治權力制度安排——高度專制、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國從公元前七世紀開始,以「管仲變法」爲標誌,開始探索國家積極干預產業經濟的試驗,此後多有演進,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逐漸成爲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延續至今,這一政體仍然無改。
您已閱讀18%(378字),剩餘82%(17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