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公司觀察

「實業之心」正在冷卻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當中國的實業家都一一的被「逼」成了投資家,當中國「實業之心」一一冷卻,那麼,可持續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又將從何說起?

今年上半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經歷是這樣的:

年初,我去瑞士蘇黎世旅遊,那是全球公認的居住環境最好、也是物價最爲昂貴的城市。在蘇黎世的中心商業街上,我赫然被櫥窗裏的一隻壓力鍋給吸引住了。它呈醒目的深藍色,是德國雙立人品牌,而讓我停住的原因則是它的標價:290歐元。一隻壓力鍋竟可售賣到如此高價,讓我不由驚歎。誰料,與我同行的一位企業家朋友告訴我,這隻鍋在國內中心城市的售價是3200元人民幣,他的太太日前剛好看中一隻。爲了求證,我用手機把這隻鍋拍了下來。

湊巧的是,回到國內的幾天後,我在一次座談會上碰到了一家民營壓力鍋企業的董事長,這家企業位於東南沿海的一個小縣城,二十年前我曾經去那裏採訪過,當時還是一間很不起眼的街道小廠,替瀋陽的雙喜牌壓力鍋做貼牌生產。近十多年,這家企業自立品牌,擴張發展,赫然已成國內行業冠軍,其產量在全球也排第四。座談期間,我把手機中的照片給那位董事長看,提出的問題是,你的工廠能否生產出這樣的高價產品?他回答說,質量和功能應該可以接近,可是價格卻怎麼也定不到那麼高,最多不過千元。

您已閱讀32%(452字),剩餘68%(9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公司觀察

中國企業是是非非、磕磕絆絆、浮浮沉沉。 作者吳曉波,1968年出生,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常年從事公司研究,其著作《大敗局》被評爲「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激盪三十年》被評爲「2007年度中國最佳商業圖書」。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