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

中國國企應如何存在?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兩會」讓國企改革話題再成焦點。不少人認爲,要成爲一個完全的市場經濟體,中國就必須讓國有經濟退出歷史舞臺。但「存廢論」只是將改革簡單化。

每年3月中國的全國「兩會」,總有若干個經濟話題如天安門廣場上的那幾柱華表一樣,怎麼也繞不開去,國有企業改革便是其中極醒目的一個。

當今中國的國有企業集團,到底強大到了怎樣的地步?可以看一組來自全國工商聯和國資委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全國民營企業數量爲1085.72萬戶, 註冊資本31.1兆元,實現營業收入20.1兆,而歸屬於國資委的中央企業數量爲120家,資產總額31.2兆元,實現營業收入22.5兆。「中央隊」呈現出「以一敵十萬」的強悍實力。在盈利能力上,央企的表現更是耀眼,僅五家國有銀行的全年利潤就超過1兆元,相當於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的淨利潤總和的兩倍。

拿這組數據與國有企業最困難的十多年前相比,可謂恍若隔世:1995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國營企業的虧損面超過40%,2600家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的資產總額爲2544億元,負債卻達2007億元,企業負債率平均高達78•9%。

您已閱讀12%(407字),剩餘88%(30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