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民生不公是引發通膨恐慌的根源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控制通膨是短期最重要的政策目標,結構調整是長期目標,傾向民生是基本傾向,這是今年中國「兩會」傳遞出的明確信號。

控制通膨是短期最重要的政策目標,結構調整是長期目標,傾向民生是基本傾向,這是今年中國「兩會」傳遞出的明確信號。

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閉幕會,在全國人大記者招待會上,管理通膨預期成爲總理著重回答的部分,在三個問題中提到控制通膨,可見,今年經濟工作重點是抑制通膨惡化的預期、保持經濟穩定成長、加快經濟結構轉型。

中國民生支出節節上升,但民生依然欠帳依然龐大,貧富懸殊依然在擴大,這是中國通膨容易誘發危機的經濟根源。

您已閱讀10%(213字),剩餘90%(18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市場的邊界

葉檀,經濟領域的市場派,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從2000年左右走出書齋,到報社撰寫經濟類評論,迄今爲止已在報刊雜誌發表大量文章,偶爾在電視臺財經頻道客串點評經濟新聞,也出版過歷史方面的書籍。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