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2016年度報告

產權保護缺失,農地改革面臨「空轉」風險

常紅曉:實踐證明在土地改革領域,中國決策者亟需的並非規模經營,更應把政策重點放在產權保護和徵地制度改革上。

中國決策者正在推動農地規模經營的改革,但產權保護的缺失,可能農地改革陷入「空轉」的尷尬境地。近日發佈的一份針對17個省份的農地產權抽樣調查結果加劇了這種擔心。中國決策者應把農地產權保護而非規模經營當作頭等大事。

這項完成於2016年暑期的17省農地權利調查顯示,中國擬2018年完成的農地確權進展十分緩慢,各省差異非常大;只有不到一半的村莊正在或已完成農地確權目標;只有9%的村莊給農戶發放了農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但絕大多數證書未記載農地出租、抵押等權屬變更資訊。

該調查涵蓋了中國17 個農業省份(包括黑龍江、吉林、河 北、河南、山東、安徽、福建、浙江、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四川、 雲南、廣西、貴州和陝西),覆蓋中國農業總人口的四分之三。此次調查由中國人民大學土地政策與制度研究中心聯合該校統計學院調查技術研究所開展,已是1999年來第七次調查。

您已閱讀17%(373字),剩餘83%(18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