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rc朗潤經濟評論

喫出來的通膨?

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建國:中國通膨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農產品通膨遠高於非農產品通膨,這至少部分可以歸因於飲食浪費。節約運動或許可以幫助抑制這部分通膨。

農業
中國農業革命的根源與挑戰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中國糧食產量「九年增」是農業革命的表現之一,又與先前過量庫存有關。面臨勞動力「量減年老」和環保壓力等限制,中國需要持續進行制度創新,發掘農業成長潛力。

農地不集中,糧食不安全

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建國:中國農村中的年輕人爲何不願種田?一句話:不划算。農地「贈耕」,也成爲中國農村的一個普遍現象。不管願不願意,土地規模經營都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中國增速「破八」不足慮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中國決策層去年採取穩中求進的方針謀求穩成長目標,有利於後續宏觀經濟穩健回升。即便去年GDP成長率爲7.8%,中國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度仍會有增無減。不出意外,今年經濟增速可達8%-8.5%。

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四大難點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所世界經濟室陳建奇:「改革」是中共十八大關鍵詞,但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方案迄今仍未面世。其所面臨的四大難點,核心在於提高居民收入佔GDP比重。

從「史上最嚴交規」說起

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建國:中國最近引發衆多爭議的新交規,反映了規則制定程式的不合理,也折射了立法理唸的偏差。一個好的制定規則的程式應包容各方意見,社會學習速度也會因此加快。

從克魯格曼的預言說起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徐建國:克魯格曼關於亞洲奇蹟的預言仍爲人津津樂道,但筆者認爲傳統的成長覈算或許低估了技術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

改革
對國民實行國民待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帆:中國的市場化只進行了一半,改革遠未完成。改革不僅指價格改革、所有制改革,還需要完善整體經營環境,中國的改革未來可以從五個方面著手。

中國如何應對經濟減速?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中國經濟減速是全球減速的重要組成與派生結果,未來需著力推進關鍵領域改革,爲新一輪自主性景氣成長到來積極創造條件。

反思金融創新

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建國:耶魯大學席勒教授是筆者很喜歡的一位學者,他近期重點建議了五個金融創新;這些創新乍聽來很新鮮,但大多經不起推敲,值得商榷之處頗多。

下一個十年的改革與成長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如需保持相對較快的成長速度併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除了進一步推進改革,別無他法。改革的核心應該是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這並不意味著簡單的退出。

資源
商品景氣制約資源國成長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隨著各類大宗商品價格近來趨於回落,資源出口國經濟成長也呈減速態勢。如果全球經濟減速環境下商品價格穩中有降,則重要資源出口國經濟增速也會相應受到制約。

透視日本「低成長穩態」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盧鋒:流行觀點言必稱日本「失去的十年」,這一認識的前提有待商榷。日本經濟未來有望繼續維持「低成長穩態」,構成目前全球經濟減速的特殊區域性。

歐元區
歐洲困境的深層根源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盧鋒:歐洲債務危機與美國金融危機一樣,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濟史事件。在現行歐元體制架構無大刀闊斧改革前提下,「救助換緊縮」應對方針難以奏效,如何再造歐元?

美國爲何復甦乏力?

編者按:欲問全球經濟往何處去,或許應該先問全球經濟近些年減速的根本原因。《CMRC朗潤經濟評論》近期特推出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教授的「全球經濟減速調整」系列評論,敬請關注。

QE3:影響與對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盧鋒、陳建奇:美國QE3短期效果利弊互見,但從長期和根本看,無論對美國,還是對全球經濟,都不是一個良好政策;這類政策不符合經濟發展基本規律與實踐。

如何評估發達國家經濟減速?

中共中央黨校學者陳建奇:發達國家面臨經濟減速及宏觀政策空間縮窄兩大困境,其疲軟常態化預示中國對發達國家出口疲軟難以逆轉,中國應將擴大內需戰略長期化。

國庫現金不能遊離於預演算法外

中共中央黨校學者陳建奇:中國以2.8兆國庫現金位居全球榜首,同時收益損失卻年超千億;這警示《預演算法》草案對預算管理效率的漠視,未來國庫現金由誰管理?

人口
中國應加快調整一胎政策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中國如需實現「穩定低生育水準」目標,應超越政策慣性和部門利益,儘快將生育選擇權還之於民。

中國不缺經濟成長點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徐建國:房地產調控讓內需大幅減弱,發達經濟低迷抑制了外需,中國經濟兩根「柱子」看似一起倒塌。但放眼望去,多個行業的潛力都有待釋放。

何妨再來個「兆」投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餘淼傑:在中國,是「保成長」重要?還是「調結構」重要?主流看法是結構調整爲綱,但我認爲,爲了保持社會穩定,成長是首要條件,不應犧牲成長調結構。

城市化:中國發展的關鍵一步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帆:如何實現從外需向內需的轉變?國內需求如何才能支撐中國製造業?城市化是一條路,城市化滯後是外向型發展模式的原因或結果。

中國央行用心良苦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盧鋒:中國央行利率新政「調放結合」,顯示對利率改革攻堅似已成竹在胸,未來一個市場化的金融體制也呼之欲出。

中美貿易會有更多摩擦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餘淼傑:2012年大的貿易戰不會有,但貿易摩擦少不了。中國企業應未雨綢繆,中國政府或可成立「貿易執行小組」。

中國金融改革應先內後外

中國金融改革提速,是應該先內而外還是以開放促改革?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盧鋒教授認爲,應將國內金融改革置於更優先位置,同時推進資本賬戶開放並呼應人民幣國際化需求。

人民幣
以開放促進中國金融改革

中國中共中央黨校陳建奇:資本項目開放難以單獨推進,隨著人民幣匯率靈活性增強,制約因素有望逐步解除;如中國能以外部開放促進國內改革,便有望實現金融市場化。

中國經濟基礎不算壞

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建國:溫家寶總理發佈會後A股暴跌,反映了市場諸多擔憂。當前中國經濟三大基本面情況不算最壞,需要擔心的是內生性緊縮。

對外改革,對內開放

北京大學副教授餘淼傑:「改革開放」無疑是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最耳熟能詳的一個片語。今日之中國,經濟要繼續發展,更應逆其道而行之:對外改革,對內開放。

中國經濟走向再平衡

北京大學黃益平:產品市場放開但要素市場扭曲,造成了中國經濟結構失衡。改革的關鍵在於真正實現生產要素市場化,事實上,經濟再平衡已經開始。

改革行百里者半九十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中國漸進式改革的邏輯意味著,實質性改革會面對日趨強大的既得利益制肘。如何克服改革疲勞症是中國下一步發展的真正挑戰。

匯率戰
人民幣升值預期能否再現?

中共中央黨校陳建奇:人民幣匯率突破6.3,被解讀爲習近平「訪美效應」。這並不意味單邊升值預期重現,人民幣將延續雙邊波動的基本格局。開啓匯改不僅是大國經濟的訴求,更預示十年匯率爭議終結。

淨出口負貢獻之後怎麼辦?

北京大學副教授餘淼傑:在淨出口負貢獻時代來臨後,中國經濟何去何從?坊間多認爲應通過提高消費拉動經濟,但我認爲今年拉動經濟應主要靠投資。

梭羅說對了什麼?

北京大學徐建國:考察經濟學家梭羅的理論,其實說對了一個簡單道理:經濟成長需要投入。中國今後要想保成長,只有在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上下功夫了。

克魯格曼的中國預言

克魯格曼看空中國言論引發關注,但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認爲,中國具有較好防範危機條件和成長潛力,真正的挑戰在於克服「改革疲勞症」。

中國入世的益處

北京大學副教授餘淼傑:回首15年申請之路,入世難在何處?決定因素或是中國的政治制度。那入世收益何在?其本質是用對外開放來推對內改革。

人口城市化將換來20年高成長

北京大學徐建國:中國經濟增速下降而通膨頑強,二者共同指向經濟成長潛力下降。進一步成長動力來自何方?人口城市化或成爲成長主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