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無疑是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最耳熟能詳的一個片語。79年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保證也在於堅持「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這八字方針。如今中國經濟面臨轉型壓力,「兩會」等多次談及轉變生產模式,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準、更好質量發展」。但我以爲,今日之中國,經濟要繼續發展,更應逆其道而行之:對外改革,對內開放。
對外改革不是不要開放,而是說要如何更好地搞好開放,開放的方式和內容需要改革。爲什麼這麼說呢?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國際經濟貿易形勢已發生深刻的變化。主要變化有三,第一在於傳統的主要出口國經濟乏力。一直以來,歐美日都是中國產品的主要出口國。但目前在歐盟,在嚴重的歐債危機重創之下,歐盟大部分國家經濟復甦緩慢,平均GDP成長速度只能在0.7%~1.5%之間。而日本,自2011年遭受地震海嘯核輻射三重天災人禍後,短期內經濟難以復甦。作爲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的境況也不妙,去年失業率一度持續穩定在10%左右,近期因歐巴馬政府採取「製造業迴流」等多項刺激政策,經濟停滯滑坡但依然成長乏力。
第二,2012年中美將會有更多區域性貿易摩擦。之前,美國政府一直希望將給中國貼上「匯率超縱國」的標籤,但事與人違,強權這次沒戰勝公理。不過,面對其國內經濟衰退的事實,再加上鉅額的中美貿易逆差(2011年所謂中美貿易逆差近2200億美元);所謂「堤外損失堤內補」,美國勢必對中國採取一系列貿易保護政策,主要是針對某些行業的反補貼、反傾銷的「雙反」措施,以儲存本土同類產品的國內市場。那些行業會首當其衝呢?主要是在一些兩國間競爭力勢均力敵的產業,或者說,是兩國比較優勢都不明顯的製造業,如汽車零組件、光伏產業、銅版印刷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