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如何重回「內平衡」?

澳新銀行劉利剛:中國經濟仍需要內部再平衡,並以此作爲新一輪經濟成長的基礎。中國結構性改革應該以內部改革作爲基石,外部需求不振,事實上爲中國經濟提供了改革的催化劑。

世界銀行在中國兩會前發佈的《中國2030》報告,其時點的選擇耐人尋味。在這份長達468頁的報告中,世行表示,如果不推行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的「再平衡」,中國將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並在若干年後出現經濟的快速減速。

「再平衡」已經成爲中國經濟的一個熱點詞語,相信在本屆兩會上,關於「再平衡」的討論也將如火如荼。

這樣的討論應該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中國經濟需要的是「內平衡」還是「外平衡」?

您已閱讀7%(193字),剩餘93%(27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