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者

「一帶一路」應致力共同繁榮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一帶一路」戰略是提升中國經濟軟硬實力的重要途徑,但不應強勢輸出,需強調「共贏」,才能夠實現中國與相關國家的融合。

人民幣
人民幣雙向波動需要資本雙向流動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只要出現雙向資本流動,人民幣的波動幅度就會自然增加。從可行的政策上來說,中國應該對目前人均購匯5萬美元的額度限制作出調整。

中國經濟三個待解難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即使保持7.5%的成長目標,2014年中國GDP增速也將難以避免再創15年低點。市場並不擔心經濟減速,反而將更多憂慮轉向改革成效、信用風險以及地產泡沫等層面。

上海自貿區的挑戰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上海自貿區是近年熱門辭彙之一,其代表了中國與世界對接的平臺,地方也出臺了系列簡化行政審批程式舉措,不過自貿區真正難點在於金融開放。

錢荒
後「錢荒」時代的博弈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錢荒」對市場第二輪影響開始逐步顯現。流動性整體偏緊,金融系統面臨的風險將不斷升高,尤其是地方融資平臺的資金成本也將上升。國有大中型企業仍將佔據明顯的優勢地位,而中小企業受到的影響則更大。

「被成長」的中國貿易數據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4月出口高出預期,但如刨除香港,中國對外卻出現2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貿易數據很大程度上應被解讀爲熱錢流入導致的「被成長」。

亢奮金融與低迷經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實體經濟表現不振,金融指標卻表現「亢奮」,二者背離的原因何在?中國需推進國內利率市場化改革,避免央行被動根據各項指標來事後調整。

日元貶值爲人民幣帶來機遇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日元大幅貶值並不能拯救日本經濟,卻可能爲新一輪貨幣戰爭推波助瀾。動盪日元爲人民幣提供了區域化機會,目標可定爲亞洲「錨貨幣」。

中國新一輪成長週期開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保持較快水準,鐵礦石、鋼鐵庫存近期變化也預示著經濟去庫存已接近尾聲,中國新一輪經濟成長週期或漸次展開。

明星城投債背後的風險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債市近年表現搶眼,城投債成爲明星。城投債的出現帶有明顯的歷史印記和中國特色,它究竟是什麼?它是否存在著明顯的風險呢?

中國經濟企穩回升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近期GDP數據顯示經濟進一步減速,但市場似重拾信心。隨著中國經濟面臨的政治和政策不確定性開始降低,經濟最差時候已經過去。

中國投資真過剩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本輪中國經濟放緩是週期性的,還是結構性的?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市場降溫來自政府「有形之手」,斷定投資已經過度失之武斷。

金融改革如何服務經濟轉型?

澳新銀行劉利剛:中國「十二五」金融改革規劃引人關注。金融改革的根本目的仍是服務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相互作用和反饋,才能推動整體國力和競爭力。

政策協調才能提振信心

澳新銀行劉利剛:中國經濟風險不僅來自於外部環境的不明朗,也來自於在再平衡過程中面臨的政策選擇,官方政策並沒有表現出連續性和明確性。

信心是黃金

澳新銀行劉利剛:在整體經濟數據的一片低迷中,中國官方的決策似乎有些「混亂」。如果這樣的政策搖擺難以被糾正,那麼留給未來的將是一個更難以收拾的局面。

再度行政刺激經濟不可取

澳新銀行劉利剛:中國是否需要政策刺激?政策刺激的空間有多大?中國眼下應考慮的是儘快實施年初制定的財政計劃,同時應減稅,而非政府再度加碼投資。

中國資本流出的政策寓意

澳新銀行劉利剛:今年年初以來的資本流出,不會對中國宏觀經濟穩定產生明顯影響;但對人民幣而言,其單邊升值趨勢已基本被打破,未來走勢將更多回歸基本面。

分析:中國發電量放緩爲何更快?

澳新銀行劉利剛:中國電力生產在6月爲零成長,同期工業增速卻達到9.5%,引發了市場的疑慮:中國是否低估了其第二季度GDP增速?

人民幣
人民幣成爲貿易融資貨幣?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人民幣國際化的下一步,可能是在其作爲貿易結算貨幣之外,更多地具有融資功能,不僅可體現在貿易方面,也可以應用於投資。

地方債
地方政府發債風險幾何?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中國不允許地方政府發債,但地方政府又通過各種方式欠下鉅額債務,這一癥結的出路在堵不在疏,好的機制可防止過度發債。

保障房建設是頭號目標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如果不放鬆房地產調控,那麼中國政府就必須讓700萬套保障房順利完工。這其實不難達到,中央財政較爲理想,也可允許地方政府專項融資。

利率市場化的嘗試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這次降息反而是一次存款利率「升息」。利率市場化伴隨著一次降息而展開,算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一次非典型降息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融資成本的降低,加上近期財政政策不斷配合,筆者也認爲中國經濟將在第二季度見底,並從第三季度回升。

中國新一輪財政放鬆應偏重民生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中國實施新一輪政策放鬆應是大機率事件,但首先應安排預算資金及時投放,優先保障房、醫療以及教育等民生工程投入。

降準不是靈丹妙藥

澳新銀行劉利剛:經濟下滑、通膨放緩時,放鬆貨幣政策可行,但效果卻需考量;信貸需求因很多其他政策而被壓制,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房地產「限購」。

中國何時降存準率?

澳新銀行劉利剛:存款準備金率下調次數與時間,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捉摸的問題。從近期數量指標到價格指標,或都意味著下一次降準已經迫在眉睫。

人民幣將真正「雙向波動」

澳新銀行劉利剛:人民幣單邊升值趨勢可能已基本結束,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雙向波動增強將是平常事件,中國匯率改革又向最終的浮動匯率目標邁進一步。

證監會
中國資本賬戶開放提速

澳新銀行劉利剛:中國證監會近日增加QFII 、RQFII投資額度,與先前溫州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等訊息聯繫,事實上反映了中國正在有意加快資本賬戶開放。

中國房市:房價低迷而投資旺盛

澳新銀行劉利剛:中國房市今年低迷似成定局,「調控」調子不變,而保障房幾乎達到在建規模三分之一,這將是民衆檢驗政府政策執行力的重要視窗。

中國已具備深化改革所需經濟資源

澳新銀行劉利剛:儘管許多社會和經濟問題依然嚴峻,但本屆政府爲進一步改革留下了大量資源,包括健康的財政、鉅額外匯儲備以及運轉良好的國有經濟體系。

中國經濟如何重回「內平衡」?

澳新銀行劉利剛:中國經濟仍需要內部再平衡,並以此作爲新一輪經濟成長的基礎。中國結構性改革應該以內部改革作爲基石,外部需求不振,事實上爲中國經濟提供了改革的催化劑。

貸款成長較慢倒逼央行降準

澳新銀行劉利剛:超額存款準備金率變化、外匯佔款變動及實體經濟指標變動都將對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產生影響。對於中國央行來說,保持貨幣政策相對靈活性是唯一選擇。

通膨是否會捲土重來?

澳新銀行劉利剛:1月份遠高於市場預期的通膨率,意味著通膨因素並未被完全控制,仍有重來風險。貨幣政策取向將保持靈活性,也需在一定程度上鼓勵資本流出。

人民幣
上海提速建設「人民幣中心」

澳新銀行劉利剛:「十二五」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出臺,意味著上海在未來發展中明確了改革方向。上海建設人民幣中心構想蘊含著更多政策意圖,也意味著金融體系大變革可能。

中國應進一步有序推動金融改革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中國金融系統改革過去五年謹慎漸進,諸多結構性問題難以根治,下一步應考慮以利率市場化爲核心。

房地產加大中國經濟下行風險

澳新銀行劉利剛:中國經濟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正成爲不能承受之重,由此帶來經濟的大幅減速風險。政府應避免矯枉過正,逐步退出行政性措施,實現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