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亢奮金融與低迷經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中國實體經濟表現不振,金融指標卻表現「亢奮」,二者背離的原因何在?中國需推進國內利率市場化改革,避免央行被動根據各項指標來事後調整。

中國的實體經濟和信貸數據之間,開始出現了顯著的差異。一季度經濟數據的表現明顯低於市場預期,但新增社會總量的規模卻超過了6兆元,這高於去年同期大約60%。與此同時,儘管經濟表現似乎並不理想,但資本流入卻十分強勁,今年1-2月份,中國金融機構的外匯佔款就增加了1兆元,超過了去年全年,這也帶來了境內流動性的大幅增加和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實體經濟表現不振,從一些指標中早見端倪,比如說工業品出廠價格,其從去年年初開始,就一直在負數區域徘徊。同時,企業庫存也一直處於高位。這些都印證著終端需求仍然較爲萎靡。

但金融指標卻一直處於「亢奮」,並與實體經濟指標出現顯著的背離,這又是爲什麼呢?

您已閱讀20%(289字),剩餘80%(11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