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不應低估去槓桿化風險

中國社科院張明:中國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較低,卻是建立在脆弱的基礎之上。一旦經濟成長顯著減速、銀行新增信貸規模下降、地方投融資平臺債務不再展期,影子銀行風險會隨時爆發。

2013年4月9日,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之一惠譽將中國長期本幣信用評級由「AA-」下調至「A+」。此舉引發國內外各方熱議。

惠譽宣稱,調降中國長期本幣信用評級的理由主要有三:第一,過去幾年來社會融資規模成長過快,其中影子銀行融資發展迅猛。社會融資規模佔GDP的比率由2008年底的125%上升至2012年底的198%,成長了近60%。而常規銀行貸款佔社會融資規模的比率則由2009年的76%下降至截至2013年2月的12個月內的55%;第二,地方政府債務迅速增加,且地方政府債務的不透明增加了金融體系的前在風險。截至2012年底,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達到12.9兆元,佔GDP的25%;第三,中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低於A類評級國家的平均水準,且波動性較大。2012年中國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爲23%,低於A類國家中數水準的33%。

事實上,惠譽一直是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中比較看空中國的一家。例如,2010年6月,惠譽曾經將中國銀行業風險下調至「最易遭受系統性風險」的D/3類。2011年4月,惠譽將中國長期本幣債信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2011年9月,惠譽宣稱,如果中國銀行資產質量明顯惡化,就可能在未來六個月至兩年內下調中國主權債務評級。本次的評級下調,意味著惠譽的確認爲,中國銀行資產質量近年來明顯惡化。

您已閱讀20%(553字),剩餘80%(22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