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應進一步有序推動金融改革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中國金融系統改革過去五年謹慎漸進,諸多結構性問題難以根治,下一步應考慮以利率市場化爲核心。

醞釀近兩年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於1月6日與7日召開。作爲中國金融界最高規格的會議,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自1997年開始每隔5年舉行一次,而在金融改革呼聲日漸高漲的背景下,本次會議的召開更加引發了市場的關注。筆者認爲,金融改革、金融創新以及風險防控,將是本屆會議的核心議題。而這些議題在新的經濟金融環境中,也被賦予了新的涵義和挑戰。

在過去的5年中,中國金融系統的改革是謹慎的漸進。首先,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儘管呼聲較高,但改革卻仍然沒有觸及根本性的「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多數嘗試集中在建立市場利率指標,打通利率傳導體系等一些議題上。

同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也沒有實質性的推進。在中間價體系下,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似乎被套上枷鎖,目前來看距離真正的市場化,仍有較大的距離。未來的改革重點,可能仍然是先彈性化再市場化。

您已閱讀16%(360字),剩餘84%(19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