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擔憂一波接著一波,連綿不斷。最初是國家審計總署披露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鉅額債務,相信有不少項目難以如期還貸;後來是浙江一些中小企業家因爲負債過重而「跑路」,導致民間借貸資金鍊斷裂;與此同時,人民銀行和銀監會開始加強對「影子銀行」的關注,過去一年來理財產品、委託貸款成長十分迅速,已經出現了一些財務損失甚至違約現象;一些城市房價開始下降,更令人擔心未來房地產開發商的財務狀況。如果上述任何一個問題失控,都有可能令金融危機由風險變爲現實。
目前看來,還有幾個方面的理由支持相對比較樂觀的判斷:近期內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並不大。第一,目前所發生的一些問題如企業倒閉和房價下降,其實是政策緊縮與行政限制所導致的結果,如果形勢惡化政府一定會盡快回調政策;第二,迄今爲止大部分問題還沒有發展成爲系統性的風險,比如民間資金鍊斷裂和理財產品違約,基本上還是區域性性的問題;第三,居民、銀行和政府資產負債表相對健康,對於風險因素的演變有很重要的影響,而這其中最爲重要的當屬財政可持續性。
但金融危機其實是國際經濟生活的常態,因此沒有人可以拍著胸脯說中國一定不會發生金融危機。如果中國金融危機的風險大幅度上升,起碼存在以下三種可能性:一是個別目前已經出現的風險突然失控,比如信託融資違約事件導致普遍的贖回或者房地產價格急劇下跌;二是政府難以抵制各個部門與領域要求放鬆的壓力,爲未來更嚴重的金融危機埋下伏筆;三是隨著金融體系不斷開放,風險也將隨之提高。要準確預測金融危機其實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必須隨時有所準備,因爲危機很可能已經在下一個路口等著我們。